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校训详解)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聚焦于培养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其精神灵魂与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校训“明德至善,技精业勤”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职业教育核心要求,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明德至善”侧重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师生道德修养的锤炼与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为人处世的基石;而“技精业勤”则聚焦于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倡导精湛技艺的打磨与勤勉专注的从业态度,是安身立命之本。这八字校训共同指引着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塑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具备高尚情操又掌握扎实本领,能够积极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与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对校训的深入阐述,不仅是对学院文化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其育人目标、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的深度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系,是其办学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浓缩。它如同灯塔,指引着师生的言行举止与价值取向;它如同基石,奠定了学校的学风校风与文化底蕴。对于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这样一所扎根地方、服务社会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校训更是深刻反映了其独特的办学定位与时代担当。它不仅是对内的精神凝聚,也是对外的庄严承诺,清晰地向社会宣告着它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传承什么样的精神、贡献什么样的力量。深入探究和阐释其校训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这所学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核心内涵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校训“明德至善,技精业勤”,由两个并列的四字短语构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明德至善”源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意指光明磊落的德行,是人天生所具有的美好禀赋,教育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彰显和发扬这种内在的德性。“至善”则是指最完善、最圆满的道德境界,是“明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明德至善”联用,强调的是道德修养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精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不仅要知晓德之为何物,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砥砺品行,努力达到人格完善、品德高尚的境界。这体现了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合格公民和优秀从业者。

“技精业勤”则精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技精”指的是对技术技能的掌握要达到精通、精湛的水平。在现代社会,技术是立身之本、强国之基,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业勤”则强调了对待学业和事业的态度——勤奋、专注、兢兢业业。“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技艺的精进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实践。“技精业勤”共同倡导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它要求师生在专业技能上追求卓越,在学习和工作上勤奋努力,这是学院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路径。

“明德”与“技精”并重,“至善”与“业勤”相联,这八字校训完美地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人格修养与技能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德技双馨”的理想人才画像。


二、 校训与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校训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的办学实践之中,与它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确立了“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学院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培养“明德至善、技精业勤”的人才展开。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养课程,以“明德”;又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以“技精”。在评价机制上,既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技能水平,也注重对其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
  • 强化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业勤”二字尤其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院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大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培养勤勉敬业的职业态度,将“技精业勤”的要求落到实处。
  • 凸显了“服务社会”的价值归宿:学院名为“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其专业设置多围绕公共事业、社区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一线。“明德至善”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公仆意识;“技精业勤”则确保了其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和高质量。校训因而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高度契合。

正是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校训从文字走向了现实,真正成为了引领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


三、 校训对师生群体的引领与塑造作用

校训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它对每一个师生个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它像一种文化基因,浸润和塑造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对于教师而言,“明德至善”是师德的根本要求。它激励教师不仅要成为学问之师,更要成为品行之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技精业勤”则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鞭策。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并勤奋钻研,不断提升,方能胜任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校训因而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准则和标杆。

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座右铭。“明德至善”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技精业勤”则为他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激励他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技能,培养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学风和将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作风。校训为他们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成功转变提供了精神支撑和行为指南。

对于整个校园文化而言,校训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它通过开学典礼、毕业仪式、校园景观、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被反复强调和传播,逐渐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从而形成崇尚品德、追求卓越、勤奋务实、互助和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这种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又将反过来强化校训的引领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校训愈发彰显出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回应了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国家倡导培育“工匠精神”,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技精业勤”正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和具体实践,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奠定了文化基础。

它契合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管理者的需求日益迫切。学院培养的“明德至善”(具有奉献精神和公共意识)、“技精业勤”(具备专业方法和实干能力)的人才,正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所急需的。

展望未来,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将继续深挖校训的丰富内涵,将其精神内核与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结合。或许,“技精”的内涵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拓展;“业勤”的形式也会因应新的工作方式而有所变化;但“明德至善”所代表的崇高价值追求和“技精业勤”所代表的专业敬业精神将是永恒不变的。学院将继续以校训为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业和地方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进程中,让校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校训“明德至善,技精业勤”是一个思想深刻、结构严谨、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服务于学院办学育人的伟大实践。它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召唤;既是价值的灯塔,也是行动的准则。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这一校训,对于学院坚守育人初心、彰显办学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师生明确方向、提升自我、实现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八字校训,必将持续引领着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征程上稳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14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2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