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山西中医药校训历史)

山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深刻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精神与文化传承。这一校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融合了中医药学的专业特质与地域文化特色,强调在艰难环境中坚守意志、在学术与实践中脚踏实地前行。其历史可追溯至学校创立初期,反映了老一辈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在资源匮乏年代艰苦创业、矢志育人的精神风貌。
随着时代发展,校训的内涵不断丰富,既是对中医药“大医精诚”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代医学教育中实践与创新要求的回应。它不仅是师生行为的准则,更成为凝聚学校认同感、推动学术发展的核心精神力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这一校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个人修养与专业追求紧密结合,突出了中医药教育中“德业双修”的核心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山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深度解析校训的文本与内涵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由两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念。“艰且益坚”出自《后汉书·耿弇传》中的“疾风知劲草,艰且益坚”,原意是指在艰难环境中愈发坚韧不拔,引申为在学术探索和人生道路上不畏困难、坚守初心。这一部分强调了意志力的锤炼,尤其契合中医药学注重长期积累、需耐得住寂寞的特点。“持重笃行”则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持重”(谨慎稳重)和“笃行”(切实实践),要求师生在学术上保持严谨态度,在实践中脚踏实地。整体而言,校训体现了以下核心内涵: - 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医药学习与研究常需面对复杂理论和技术挑战,校训鼓励师生在困难中成长。 - 实践导向的追求:中医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校训突出“行”的重要性,反对空谈理论。 - 德业双修的平衡:将个人品德修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呼应了中医药“仁心仁术”的传统。 这一校训不仅与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的校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有相似的人文关怀,又因其强调“艰”与“行”而独具特色,反映了山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的地域文化——朴素、务实、坚韧。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山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立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9年正式更名为山西中医学院,2017年升格为山西中医药大学。校训的雏形可追溯至建校初期,当时中医药教育正值恢复期,资源匮乏、师资短缺,创办者们提出了“艰苦创业、笃实践行”的口号,以此激励首批师生克服困难。这一口号逐渐沉淀为文化传统,并在20世纪90年代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正式提炼为“艰且益坚,持重笃行”。其历史背景体现了三个关键阶段: - 初创期(1978-1990年代):校训侧重于“艰苦创业”,强调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坚持办学,为山西基层培养中医药人才。这一时期,校训以口头传承为主,并未正式文本化。 - 定型期(1990年代-2010年):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校训被写入章程,成为官方规范。它开始与中医药经典(如《黄帝内经》中的“慎终如始”)结合,增加了学术内涵。 - 发展期(2010年至今):在升格为大学后,校训进一步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如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但核心未变。
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学校以校训鼓励师生参与抗疫,凸显其时代适应性。 校训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山西中医药大学从一所以服务地方为主的院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轨迹,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校训与中医药文化的契合 校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深深植根于中医药文化,与其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和“治未病”,注重长期观察、实践积累和道德修养,这与校训的内涵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 与经典医籍的呼应:中医药经典如《伤寒杂病论》提倡“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校训中的“持重”对应了医学实践中的谨慎态度,“笃行”则体现了张仲景“知行合一”的思想。 - 与传统医德的融合:中医药历来重视医德,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强调“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校训通过“艰且益坚”强化了这种无私坚守的精神。 - 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校训不仅传承古代智慧,还引入了现代科学中的实证精神。
例如,在中医药研究中,“持重”要求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笃行”则鼓励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理论。 这种契合使校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帮助师生在创新中不忘本源。正如山西中医药大学在课程设置中,既教授《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也开设生物医学实验课,校训为这种平衡提供了哲学基础。校训在教育与实践中的体现 山西中医药大学将校训全面融入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使其成为师生日常行为的指南。在教育领域,校训通过以下方式落实: - 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中强调背诵经典和长期跟师实践(如“师承制”),培养学生“艰且益坚”的毅力;临床课程则注重“持重笃行”,通过实习基地(如附属医院)强化动手能力。 - 学生活动:学校组织“中医药文化节”和“基层义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校训。
例如,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山西农村,提供医疗服务,践行“笃行”精神。 - 师资建设:教师评选标准包含校训要素,如“教学坚韧奖”表彰长期坚守岗位的教授,鼓励“持重”的学术态度。 在科研方面,校训推动了特色研究方向的发屴: - 资源开发:山西是中药材大省,校训激励团队克服野外调研的困难(如太行山采集草药),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 - 创新实践:例如,在中药制剂研发中,“持重”体現在严格的质量控制,“笃行”则体現在产學研合作中。 社会服务层面,校训引导学校参与公共健康事业: - 抗疫贡献:疫情期间,师生团队研发中药方剂并捐赠一线,体现了“艰且益坚”的担当。 - 基层支持: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乡村医生,解决医疗资源不均问题,履行“笃行”的承诺。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声誉,还使校训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成果。校训的哲学与社会意义 校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超越了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哲学和社会意义。从哲学角度看,它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中医药学的思想: - 儒家影响:“笃行”源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知行合一;“持重”则体现了儒家“慎独”的修养观。 - 道家智慧:中医药学受道家“道法自然”启发,校训中的“坚”与“行”呼应了道家顺应规律、持之以恒的理念。 - 现代价值: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校训提倡的坚韧和实践精神,对抗浮躁风气,具有普世教育意义。 社会意义上,校训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 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是国家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培养的人才助力基层医疗覆盖。 - 文化自信:通过弘扬校训,学校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 - 地方经济:山西依托中医药产业转型,校训鼓励创新实践,促进中药材产业链发展。 校训不仅是山西中医药大学的灵魂,也是中国中医药教育的一个缩影,其哲学深度和社会实用性使其持续焕发生机。结尾 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校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精神体系,它起源于艰苦奋斗的岁月,成熟于教育改革的浪潮,并将在未来继续引领学校攀登新高。其历史与内涵不仅塑造了无数中医药人才的品格,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一校训必将持续激励师生坚守初心、笃实践行,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人类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82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23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