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琼台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琼台校训及历史)

关于琼台师范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琼台师范学院的校训“宣德育人,衍道敦行”,是一枚深深镌刻着学校三百年办学历史与精神品格的徽章。这八个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琼台书院深厚的文化沃土,是其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要理解这则校训,必须将其置于琼台自清初创办以来所承载的兴学育才、教化琼崖的宏阔历史背景之中。它不仅是对过去先贤办学理念的继承与升华,更是对当下师范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与未来使命的庄严宣告。“宣德育人”精准地抓住了师范院校的核心任务,即传播崇高道德,培育时代新人,将“德”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衍道敦行”则体现了知行合
一、经世致用的实践追求,强调在传承真理(衍道)的同时,更要笃实履行、身体力行(敦行)。这则校训言简意赅,内涵却极为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引领琼台师范学院师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的灵魂所在。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辨,从琼台书院的“教崇实学”之风,到近代师范教育的转型探索,再到新时代的凝练与确立,完整地勾勒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坚守教育本真、服务地方发展的精神图谱。

琼台师范学院的校训:宣德育人,衍道敦行


一、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深刻内涵

“宣德育人,衍道敦行”这八个字,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意蕴深远的有机整体。

“宣德”,即弘扬、传播光明正大的品德。这里的“德”,具有多层次的涵义:

  • 个人品德:指向师生个体的道德修养,如诚信、仁爱、正直、廉洁等基本操守。
  • 职业道德:特指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师德师风,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
  • 社会公德:强调作为社会公民应具备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家国情怀:升华至对民族、对国家的大德,即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宣”字则强调了主动性、广泛性和影响力,意味着学校不仅是道德的践行者,更应是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和传播者,通过教育的力量,将优良的德行播撒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师范院校的天职。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核心在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包括:

  • 知识的启迪: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
  • 能力的锻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
  • 责任的培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有担当的公民。
“宣德”与“育人”紧密相连,“宣德”是“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方向保障,“育人”是“宣德”的实践路径与最终目标,二者共同构成了师范教育价值理性的集中体现。

“衍道”,意为传承、延展真理与规律。此处的“道”,内涵丰富:

  • 学问之道:指人类探索和积累的科学知识、学术思想与文明成果。
  • 为师之道:指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即教育科学本身。
  • 发展之道:指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趋势。
  • 琼台之道:也特指琼台书院三百年来所形成的独特办学传统、学术精神和文化血脉。
“衍”字突出了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要求师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既有的“道”,更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和创造新的“道”,使文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敦行”,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意为勉力而行,脚踏实地,专注于实践。它强调:

  • 实践导向:反对空谈,崇尚实干,将所学知识、所明道理付诸实际行动。
  • 坚韧不拔:在实践过程中保持毅力,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 精益求精:对待工作、学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 服务社会:将个人所学用于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实现知识的价值。
“衍道”与“敦行”相辅相成,“衍道”为“敦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敦行”是“衍道”的检验标准和价值实现。二者共同彰显了师范教育工具理性与实践品格的统一。

“宣德育人”侧重于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明确了“为何而教、培育何人”的根本问题;“衍道敦行”侧重于知识传承和实践探索,回答了“如何而教、何以成才”的方法路径问题。四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琼台师范学院完整的人才培养观、教育发展观和社会责任观。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琼台师范学院的校训,其精神内核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自清代琼台书院创办以来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之中。其演进脉络清晰可辨,是一部活的教育思想史。

(一) 琼台书院时期:“教崇实学”之风的奠基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筹资创建琼台书院。书院的创立,旨在改变琼州府(今海南)“地僻远,科举不振”的局面,为琼崖士子提供求学之所。初创时期,书院虽以科举进仕为目标,但其办学实践中已蕴含着校训精神的早期萌芽。

最为突出的是“教崇实学”的风气。当时的琼台书院,不仅教授儒家经典以备科考,也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书院的山长(院长)多为学识渊博、品行端方之士,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注重学生的品德陶冶。这种将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相结合的做法,可视为“宣德育人”的早期实践。
于此同时呢,书院强调刻苦攻读、笃实履践,反对浮夸空谈,这种务实作风正是“敦行”精神的体现。琼台书院在历史上培养出了如谢宝、张岳崧(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等一大批名宦硕儒,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品格,为后世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源和人格榜样。

(二) 近代师范教育转型期:教育救国理念的融入

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教育体系发生巨变。琼台书院也顺应历史潮流,于1902年改制为琼州府中学堂,后又历经琼崖中学、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等阶段,逐步向现代师范教育转型。

这一时期,“教育救国”成为时代强音。学校的教育目标从培养科举人才转向培养能够启迪民智、振兴国家的现代师资。这一转变,极大地强化了“育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师范教育的属性要求学校必须将“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于此同时呢,学习内容从传统的经史子集扩展到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教育学理论,这体现了对“道”的拓展与更新——“衍道”的内涵变得更加广阔。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和社会实践,更是“敦行”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动演绎。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在继承书院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为校训的最终成型奠定了关键的思想基础。

(三) 现当代发展时期:校训的凝练与正式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合并、调整,但师范教育的本色始终未变。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不断总结自身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质,结合新时期国家对师范教育的要求,开始系统地思考和提炼能够代表自身精神内核的校训。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校训的凝练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学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校史,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对历代琼台人的精神追求进行概括和升华。最终,“宣德育人,衍道敦行”这八个字脱颖而出,获得广泛认同并被正式确立为琼台师范学院的校训。

这一校训的确定,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对三百年琼台文脉的一次精炼总结和创造性转化。它既保留了琼台书院“重德务实”的历史基因,又融入了现代师范教育“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先进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教育思想的继承,又彰显了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它的确立,标志着琼台师范学院对自身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多维融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琼台师范学院将“宣德育人,衍道敦行”的校训精神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引导学校发展、塑造师生行为的强大文化力量。

(一)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在德育方面:学校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丰富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项目,举办“琼台讲坛”邀请道德模范、优秀校友分享事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等活动,生动地“宣德”,并将“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在智育方面:强调“衍道”,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于此同时呢,高度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见习、实习、研习制度,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通过微格教学、教学竞赛、顶岗支教等形式,切实“敦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从教本领。

(二) 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以校训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学问之“经师”,更要做品行之“人师”。在教师评价、考核、晋升中,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宣德育人”的职责。
于此同时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衍道),并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深入基础教育一线指导实践(敦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如琼台书院旧址)、宣传栏、官方网站、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广泛宣传校训及其背后的故事,使其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让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知、认同并践行校训精神。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已经逐渐内化为广大师生共同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

(四) 融入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海南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琼台师范学院始终牢记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使命。这本身就是“敦行”精神的体现。学校通过“周末流动学院”、“播种希望”支教等项目,组织师生深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乡村,送教下乡,培训乡村教师,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中“宣德育人”,在服务中“衍道敦行”,将校训精神书写在琼州大地上。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宣德育人,衍道敦行”的校训具有愈发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琼台师范学院的校训将“德”置于首位,强调“宣德”与“育人”的统一,完全契合这一时代要求。它为学校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坐标和实践路径,确保了师范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

(二) 对于涵养师德师风的价值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校训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和实践要求。它时刻提醒每一位琼台教师,要坚守教育初心,恪守职业道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自身的“敦行”去“宣德育人”,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社会塑造更多的“大先生”。

(三) 对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校训是他们求学路上的灯塔。它引导学生明白,求学不仅是获取知识(衍道),更要修养品德(宣德);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敦行);最终目标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育人)。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事业观,克服功利化倾向,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 对于传承与发展琼台精神的价值

校训是琼台三百年文脉的结晶,是琼台精神的核心载体。它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守和弘扬校训精神,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学校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宣德育人,衍道敦行”这八个字,浓缩了琼台师范学院三百年的风雨历程和教育智慧。它源于历史,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它不仅是悬挂于墙的箴言,更是流淌在每一位琼台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和行为准则。在建设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征程中,这则校训必将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引领琼台师范学院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宣德育人,衍道敦行”的实践者,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琼台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35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17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