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云南交职院校训历史)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云南省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校训“德技并重,知行合一”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其育人宗旨的核心体现。这八字校训深刻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其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德技并重”强调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将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回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知行合一”则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倡导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学院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从建校初期服务于云南艰苦卓绝的交通建设事业,到改革开放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再到新时代面对交通行业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校训的内涵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注解,其表述也经历了从初步酝酿到最终凝练确定的历史过程,最终成为指引一代代师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旗帜和价值航标。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及其深厚历史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核心内涵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确定为“德技并重,知行合一”。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承载着极为厚重和深刻的育人哲学,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纲领和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德技并重”构成了校训的第一个维度,它精准地把握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立身之本,涵盖了政治品质、职业道德、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未来将直接投身于交通运输这一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的学生而言,崇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安全的操作意识和真诚的服务精神,是其职业生涯行稳致远的基石。“技”是立业之基,指代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精湛的实操能力和持续的创新精神。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能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并重”二字是关键,它清晰地表明,学院的人才培养绝非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旨在培育既掌握娴熟技艺又具备高尚品格的新时代“交通工匠”和可靠接班人。

知行合一”构成了校训的第二个维度,它深刻揭示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内在统一关系。“知”代表理论知识、认知能力和专业学识,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行”代表实践操作、身体力行和实际应用,是检验和深化知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职业教育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要求教育教学过程必须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它鼓励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更要积极投身实验实训、技能竞赛、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将书本上的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德技并重”与“知行合一”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德技并重”指明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而“知行合一”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它们统一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塑造了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精神气质。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变历程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数十年的办学历史、行业特色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之中,其演变历程与学院的发展阶段同频共振。

初创与奠基期(精神萌芽)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云南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亟需大量一线交通建设与技术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先驱者们应运而生。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办学条件简陋,但师生们怀揣着“为云南修路架桥、畅通滇域”的崇高使命和满腔热情。这一时期,虽然可能没有形成文字化的、统一的校训表述,但“吃苦耐劳、注重实践、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之中。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工地上、公路上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动手能力强”、“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成为学校毕业生的鲜明标签。
于此同时呢,在波澜壮阔的交通建设事业中,集体主义、艰苦奋斗、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职业道德观也得到了空前强化。这些宝贵的精神传统,为日后“德技并重,知行合一”校训的提炼提供了最原始、最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土壤。

发展与探索期(理念凝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快车道,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如合并组建、升格为高职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更加系统性地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育人理念。传统的单纯强调技能训练的观念已显不足,社会不仅需要技术员,更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此同时,教育界普遍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和文化建设,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阶段,学院领导、教职工以及可能参与的校友、学生代表,共同回顾办学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对散落在历史中的精神碎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反思和升华。通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论证,“德”与“技”的同等重要性成为共识,“知”与“行”的紧密结合被反复强调。最终,“德技并重,知行合一”这八个字以其高度的概括性、深刻的哲理性和鲜明的职业性,被正式确立为学院的校训。这一过程,是学院对自身历史传统的一次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庄严宣告。

成熟与升华期(内涵拓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交通行业迎来了以高速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标志的巨大变革。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物流、无人机应用等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对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在这一时期保持了表述的稳定性,但其内涵却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德”的内涵,从传统的职业道德,进一步扩展到涵盖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责任。“技”的内涵,也从传统的驾驶、维修、筑路养路技术,扩展到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数据分析、无人机操控、现代物流管理等前沿高新技术技能。“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也更加多元化,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共同体、虚拟仿真实训、高水平技能大赛等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新平台。校训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切实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学生管理与评价的全过程,持续引领着学院的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面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理念全方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在教育教学体系中: 学院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职业素养课”三位一体的“立德”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通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渗透到所有课程中。
    于此同时呢,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比例超过50%,建有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将“知”转化为“行”。
  •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学院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能够以身作则,成为“知行合一”的示范者,并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德”的培育融入“技”的传授中。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院通过举办技能文化节、邀请劳动模范和优秀校友进校园、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职业道德辩论赛等,营造崇尚技能、锤炼品德、重视实践的文化氛围,使校训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
  • 在学生成长成才中: 校训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也是毕业典礼上的殷切嘱托。它激励着一届届学子在校期间刻苦学习、锤炼技能、修养品德,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勇于实践、奉献社会,涌现出大量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赢得了“云南交通人才摇篮”的美誉。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技并重,知行合一”愈发彰显其跨越时代的永恒价值。它精准回应了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交通强国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契合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根本规律。

面向未来,这一校训将继续作为学院的立校之本、兴校之魂。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校训中的“技”与“行”将被赋予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内涵。
于此同时呢,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德”的塑造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学院必将坚守这一核心理念,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真正成为德技双馨、知行兼备的栋梁之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交通事业的进步持续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校训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历史,它的下一篇章,将由学院未来的每一位奋斗者共同执笔完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79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9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