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阜阳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阜师大校训详解)

关于阜阳师范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阜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自胜、勤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精神标识,它不仅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全体师生员工立身处世、治学求道的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这八字校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厚德”是根基,强调道德修养的首要性,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博学”是路径,倡导广博精深的知识追求,是成才立业的基础;“自胜”是关键,指向内在的自我超越与意志锤炼,是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勤行”是归宿,强调知行合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品格,是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四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阜阳师范大学所致力于培养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画像。深入解读和践行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学校的文化基因、把握其发展脉络、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悬挂于校园的箴言,更应内化于每一位阜师人的心灵深处,外化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推动学校和个人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阜阳师范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溯源与确立:校训的历史文化背景

每一所大学的校训,都是其历史沉淀与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阜阳师范大学坐落于皖北人文荟萃之地,其发展历程与区域文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紧密相连。校训“厚德、博学、自胜、勤行”的最终确立,并非偶然,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自身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与凝练的成果。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特别是儒家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经典论述,同时又注入了现代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不断增厚美德,方能承载万物。这奠定了道德在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中的核心地位。“博学”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广博地学习置于为学阶梯的首位,指明了知识积累的基础性作用。“自胜”源于《老子》第三十三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指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有力量,而能够克服自身弱点、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突出了内在修养和自我革新的重要性。“勤行”则可关联《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为高明的人听闻了道义,就会努力去实践,强调了行动的关键价值。校训将这四个富含哲理的词汇有机组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阜师特色的价值体系。

从学校发展实际来看,阜阳师范大学在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校训的提炼,既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宣言。它明确了学校育人的标准: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博学),更要注重品德塑造(厚德);不仅要培养学习能力,更要锻造坚韧不拔的意志(自胜)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勤行)。这一校训的确立,为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凝聚共识、彰显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分释与融通:校训四维度的核心要义

校训的八个字,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相辅相成的价值系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方能理解其精微之义。

厚德:立身之本与价值基石

“厚德”居于校训之首,具有统领性意义。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即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

  • 道德修养的优先性:“厚德”强调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它要求师生将道德的完善置于知识获取之上,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一个缺乏良好品德的人,即使学识再渊博,也难以成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才。
  • 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厚德载物”的内涵意味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兼容并包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高校而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师生个体,则要培养理解、尊重、关爱他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质。
  • 在阜师实践中的体现:学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夯实为人处世的基础。

博学:成才之径与知识追求

“博学”是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它指向了对知识的广泛猎取与深入探究。

  •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博学”不仅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拓宽视野,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强调在专业领域进行深耕,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专”与“博”的统一。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博学”的过程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不盲从权威,勇于探索真理。
    于此同时呢,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力。
  • 在阜师实践中的体现: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建设优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图书馆、实验室等平台全面开放,为师生追求“博学”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自胜:动力之源与内在超越

“自胜”是连接“厚德”“博学”与“勤行”的关键环节,是一种向内求索、不断自我革新的力量。

  • 自我认知与批判:“自胜”首先要求能够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不回避缺点,不固步自封。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是进步的开始。
  • 意志锤炼与情绪管理:它强调克服惰性、战胜诱惑、管理情绪、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求学和研究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能否“自胜”,决定了能否坚持到底。
  • 持续改进与超越自我:“自胜”的本质是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设定新的目标,挑战自我的极限,实现螺旋式上升。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 在阜师实践中的体现: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榜样示范、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鼓励师生勇于突破舒适区,实现个人成长。

勤行:实践之要与知行合一

“勤行”是校训的落脚点,强调将美好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 身体力行的实践品格: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无论是知识的应用、道德的践行,还是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勤奋不懈的行动。“勤行”要求师生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
  • 勤奋与效率的统一:“勤行”并非盲目蛮干,而是强调在正确方向指引下的持之以恒的努力,讲求方法,注重效率。它体现了务实、高效的作风。
  • 服务社会与贡献价值: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勤行”鼓励师生将所学所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 在阜师实践中的体现: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四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厚德”决定方向,“博学”提供资本,“自胜”供给动力,“勤行”实现价值。缺乏“厚德”的“博学”可能迷失方向;没有“博学”支撑的“厚德”会流于空泛;不经“自胜”的锤炼,“厚德”“博学”难以巩固和提升;而若没有“勤行”,前三者则成了空中楼阁。校训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践行与弘扬:校训在阜阳师范大学的生动实践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阜阳师范大学将校训精神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评价机制都渗透着校训的要求。
例如,通过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比重,体现“勤行”;通过设立创新学分、鼓励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博学”与“自胜”的精神;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思政教育,夯实“厚德”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博学”的经师,更要做“厚德”的人师。通过师德考核、优秀教师评选、教学竞赛等,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自胜”和“勤行”的榜样。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宣传载体等得到广泛展示和传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活动都会强调校训精神。各类学术讲座、文化论坛、社团活动也往往以校训内涵为主题,营造了浸润式的文化环境,使校训入眼、入耳、入心。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引导师生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将“勤行”落到实处。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支持教师参与地方决策咨询,组织学生开展支教、科技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担当,也是校训精神的外化于行。


四、时代回响与未来展望:校训的永恒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阜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自胜、勤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速的挑战,“博学”提醒我们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面对多元文化交织、价值观念碰撞的现实,“厚德”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价值锚点,指引我们明辨是非、坚守正道。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胜”赋予我们强大的心理韧性和内在动力,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突破。面对实现宏伟蓝图的迫切要求,“勤行”号召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钉钉子精神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对于阜阳师范大学而言,校训是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旗帜。它要求学校在未来的征程中,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每一位阜师人而言,校训是成长路上的座右铭,是激励一生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深刻理解、自觉践行校训,意味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厚德”中奠定根基,在“博学”中汲取力量,在“自胜”中实现超越,在“勤行”中成就梦想。

阜阳师范大学的校训,源于历史,面向未来;基于传统,契合现代。它如同一个强大的文化基因,塑造着学校的品格,滋养着师生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将被不断赋予新的阐释,但其核心精神——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知识真理的探索、对自我超越的坚持、对实践行动的推崇——将历久弥新,持续照亮阜阳师范大学前行的道路,激励一代代阜师人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08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1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