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湘中医学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文明、求实、继承、创新”,是该校近九十载办学历史的精髓凝练与精神标识。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湖湘文化的沃土,伴随着学校从初创到壮大的峥嵘岁月,逐步形成并确立起来。它深刻反映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文明”与“求实”侧重于立德树人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普遍追求和对治学严谨态度的强调;而“继承”与“创新”则直指中医药学科的核心特质与发展命脉,凸显了在坚守中医药理论精髓与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突破的辩证发展观。这一校训将普遍性的教育原则与特殊性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整体。它不仅指引着一代代湖湘中医人治学、行医、为人的方向,也成为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服务于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理解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于把握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基因至关重要。


一、 溯源:湖湘沃土与时代呼唤下的学府初创

要深刻理解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湖南,这片被誉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荟萃、思想激荡之地。湖湘文化以其“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心系天下”的独特精神气质,滋养了无数仁人志士。这种文化底蕴,为湖南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振兴国医,必须走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之路,将传统的师承授受模式与现代院校教育体系相结合。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于1934年应运而生。它的创立,是湖湘中医界回应时代呼唤、谋求自身发展的关键举措。初创时期,学校条件艰苦,但汇聚了一批矢志于中医教育与研究的先贤。他们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忱,在摸索中构建课程体系,在动荡中坚持办学育人。这一时期,虽然尚未有形式上的明文校训,但办学先驱们所秉持的严谨治学态度、对中医经典的尊崇以及对临床实效的追求,已然为日后校训精神的形成播下了种子。“文明”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追求,“求实”所代表的注重实践、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早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初露端倪。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学校几经调整、合并与发展,于1960年更名为湖南中医学院,并正式列入本科高等院校序列。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办学层次和规模进入了新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学校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重任。这一时期,国家对科学文化的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要求,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求实”),以及在学习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暗含“继承”与“创新”),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这些时代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湖南中医学院的校园文化之中,为校训的提炼提供了思想资源。


二、 凝练:办学传统与学科特色的智慧结晶

“文明、求实、继承、创新”这一校训的正式确立,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其自身传统、学科特点以及时代使命进行深刻反思与总结的结果。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与凝练过程。

  • “文明”的维度: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文明”置于校训之首,寓意深远。它首先指向的是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中医药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蕴含了深厚哲学智慧和文化底蕴的学问。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中医一以贯之的职业伦理。学校将“文明”作为首要准则,旨在强调育人先育德,要求师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文明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这体现了大学作为文明传承与创新基地的根本属性。

  • “求实”的维度: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石

    “求实”是治学之基,也是行医之本。中医药学虽然理论体系独特,但其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于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要求师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注重临床实践,反对虚浮与空谈。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诊疗探索,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精神,是中医药学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对接现代科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桥梁。

  • “继承”的维度:中医药学的立命之本

    “继承”是针对中医药学科特殊性提出的核心要求。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没有对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系统掌握,没有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认真传承,中医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继承”,就是强调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打下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守住中医药的“根”与“魂”。

  • “创新”的维度:中医药学的发展之魂

    “创新”则指明了中医药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继承并非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中医药学要想永葆生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理论、技术、药物研发、诊疗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从用现代方法阐释中医原理,到开发中药新药,再到探索“互联网+中医”等新型服务模式,都是创新的体现。“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医药学发展的完整链条。

这八个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文明”是方向,“求实”是态度,“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三、 意蕴:辩证统一与时代交融的丰富内涵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内涵丰富,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

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文明”与“求实”是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应秉持的普遍价值,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共性。而“继承”与“创新”则深刻切中了中医药这一特定学科的本质要求,凸显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这种结合,使得校训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又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它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校训扎根于学校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于此同时呢,它所倡导的“求实”精神与“创新”意识,又极具现代性和前瞻性,与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指引学校在坚守中开拓未来。

再次,它体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文明”侧重于修身立德,强调为医者的品格塑造;“求实”、“继承”、“创新”则侧重于治学研术,强调为学者的能力要求。校训将二者紧密结合,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培养出的是德才兼备、仁术合一的中医药人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校训的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推进,湖南中医药大学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文明”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求实”要求科研与临床工作更加注重证据和质量;“继承”要求更加系统地挖掘和传承湖湘中医流派以及名老中医的精粹;“创新”则要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中,抢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校训如同一个强大的文化基因,驱动着学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前行。


四、 践行:融入血脉与见诸行动的文化基因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湖南中医药大学将校训精神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了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从文字信条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和学校的文化品格。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构建了贯穿始终的德育体系,强化医德教育(体现“文明”);注重实践教学,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和临床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现“求实”);开设经典课程,推行名老中医师承制,强化中医思维培养(体现“继承”);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探索新知(体现“创新”)。

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坚持面向临床需求和国家战略,开展扎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体现“求实”);高度重视对中医古籍文献、湖湘中医特色技术的整理与研究(体现“继承”);同时,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在中药新药研发、针灸机理研究、中医智能化诊断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体现“创新”),而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本身即是一种“文明”的追求。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以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服务患者(体现“文明”、“求实”);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基层人才培养,传承中医药知识(体现“继承”);探索构建新型医疗联合体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体现“创新”)。

文化传承方面,学校建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馆,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仪式,以及校园景观、宣传载体等,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强大力量。

通过一代代湖湘中医人的身体力行,“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已经内化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它塑造了湖南中医药大学谦逊务实而又勇于开拓的整体风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湖湘、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医药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临床大家,有的成为在中医药科研领域取得突破的学者,有的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企业家,有的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他们的成就,正是校训精神最生动、最有力的诠释。

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湖南中医药大学将继续高擎“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旗帜,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八字校训,必将如同指引航向的灯塔,继续照亮湖南中医药大学迈向更加辉煌明天的道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51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783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