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专家杨凌技术学校)是位于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的核心职业院校,依托杨凌农科城的独特资源,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体系。学校深度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装备、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构建了“产学研一体、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先行校,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与华为、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成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与定位
学校前身为1934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属职业学校,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双高计划”)。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学校定位于服务“三农”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大农业+新工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集群,涵盖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农机装备、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领域。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标志性成果 |
---|---|---|
初创期(1934-1999) | 农科专科教育奠基 | 培养涉农技术骨干5000余人 |
高职转型期(2000-2015) | 获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 建成西北首个智慧农业实训中心 |
双高建设期(2019-至今) | 牵头组建乡村振兴职教集团 | 开发农业无人机操作等7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
专业群建设与产教融合
学校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专业体系,形成作物生产、农业工程、乡村振兴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园艺技术专业与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联合开展“中荷班”订单培养,采用“季节分段式”教学,实现田间课堂与荷兰温室实训交替进行。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人才培养特色 |
---|---|---|---|
现代农业技术群 | 园艺技术、畜牧兽医 | 先正达、杨凌种业创新中心 | “品种-栽培-营销”全链条实训 |
农业工程群 | 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 | 华为、约翰迪尔 | 智能农机操作与维护认证体系 |
乡村振兴服务群 | 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管理 | 京东、字节跳动 | “直播助农”实战项目制教学 |
师资结构与科研转化
学校实施“教授进企业、工程师上讲台”计划,聘请12名农业农村部科技专家担任产业导师。组建跨学科团队攻克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相关成果被纳入陕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名录。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典型代表 |
---|---|---|---|
双师型教师 | 412 | 78.6% | 张某某(高级农艺师,主持省级果蔬保鲜课题) |
企业特聘讲师 | 89 | 16.3% | 李某(无人机植保公司技术总监) |
博士学历教师 | 97 | 17.9% | 王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学博士) |
在科研转化方面,学校近五年获授权专利126项,其中“设施农业环境智能调控系统”转让收益超千万元。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技术孵化中心,年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50余项,推动果业机械化分级、蔬菜冷链物流等技术落地应用。
国际化与区域服务
学校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农业职业教育联盟”,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20人,开发英文版《设施农业技术》等课程资源包。承担商务部“援非农业技术海外培训班”项目,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培训农业官员230人次。
- 区域服务典型案例:
- 为宝鸡市千阳县编制《光伏农业园区规划》,助力当地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派出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汉中仙蜜桃种植,实现亩产增值3000元
- 联合拼多多开展“陕西农货上行”专项培训,孵化网红新农人1200余名
面对农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挑战,学校正推进“数字孪生校园”建设,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80%专业课程。然而,县域经济差异导致部分贫困地区生源实践条件受限,需进一步强化东西部职教协作机制。展望未来,该校将持续深化“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国际知名现代农业职教品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6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