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其他

徐州工业技术学校(徐州工业技术学校)

徐州工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徐工技校”)作为淮海经济区工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基地,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徐州“工程机械之都”的产业优势,构建了以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汽车维修等为主的专业体系,并与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龙头企业深度产教融合。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核心区域。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师资结构化矛盾(如高级技师与理论教师比例失衡)及跨区域竞争力方面仍面临挑战。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徐工技校前身为徐州机械技工学校,2005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坚持“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方针,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特色模式。目前拥有贾汪主校区和云龙实训基地,占地总面积达320亩,实训设备总值超1.2亿元。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办学层级
1978-1999初创期,以机械加工技能培训为主技工学校
2000-2005扩建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省部级重点
2006-2015升格为普通中专,开设高职衔接班国家级重点中专
2016-至今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示范校建设单位

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个二级学院,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三大产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两个专业被认定为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界拓展”架构,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实现40%核心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主导教学。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校企合作企业对口就业率
智能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徐工集团、利勃海尔98.7%
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电梯工程技术西门子、奥的斯机电97.5%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维修、动力电池技术比亚迪、万邦新能源96.8%

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12%,副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2%。通过实施“产业教授引进计划”,累计聘任企业技术骨干67人担任兼职教师。实训中心建有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等8大实训平台,其中与徐工集团共建的“重型装备装调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持证情况
理论教学岗11239%硕士及以上占比68%
实践指导岗17461%高级技师占比43%
企业兼职教师67-平均从业年限12年

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45%左右,其中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江苏理工学院等本科院校比例达72%。就业学生中,83%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平均起薪达5500元/月。学校与徐州工程机械商会共建“徐工海外班”,年输送国际工程技术人员超百人,覆盖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 典型就业企业:徐工集团(32%)、卡特彼勒(18%)、徐州地铁(15%)、比亚迪(12%)
  • 核心就业岗位:设备装调员(28%)、电气工程师助理(22%)、质量检测员(18%)
  •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CAD机械设计(92%)、电工四级(88%)、焊接特种作业(76%)

产教融合与创新实践

学校牵头组建“淮海经济区智能制造职教联盟”,联合47家企业成立“徐工工匠学院”。近两年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23项,其中“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平台”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试点“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学分与岗位经验互换,首期学员上岗适应期缩短至15天。

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机加工专业招生规模下降18%;二是县域中职生源竞争加剧,本地录取分数线三年累计下降22分;三是国际化师资短缺,外语授课教师仅占6%。对此,学校启动“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计划新增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并设立“德语+技能”双元培养实验班。

未来三年将投入1.5亿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中心”,联合华为开发工业APP开发课程模块。通过构建“技能等级认证+X证书”制度,力争实现毕业生高级工证书获取率从61%提升至85%。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正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跨区域人才培养立交桥”,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新路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036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