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竹县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大竹县职高”)是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位于大竹县城西乡,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3200余人,教职工240人。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大竹县职高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为骨干的专业体系,并与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构建了“升学有路径、就业有保障”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成为川东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大竹县职高前身为大竹县农业技术中学,2005年更名为现名并迁入新校区。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定位为“区域产业人才供给基地”和“职业技能提升中心”。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教改革”号召,推进产教融合,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认证”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年份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78-1995 | 农业技术中学阶段 | 开设农学、畜牧等专业,服务县域农业经济 |
2005-2015 | 转型综合性职高 | 新增电子、机械等工科专业,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6-至今 | 省级示范校建设 | 投入1.2亿元升级实训设备,创建3个省级重点专业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涵盖第二、三产业重点领域。其中,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为市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模块+岗位实践”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实训条件 |
---|---|---|---|
智能制造 | 机械加工技术 | 数控编程、CAD建模、机床操作 | 拥有车铣复合加工中心、3D打印实验室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应用 | 网络搭建、软件开发、大数据基础 | 建有云计算实训室、网络安全攻防平台 |
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技术 | 果蔬栽培、智能温室管理、农产品电商 | 配备无土栽培实验室、农业物联网基地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35人。通过“校企互聘”机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45人担任兼职教师。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校本教材18本,与京东、长安汽车等企业共建课程标准12项。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合作项目 |
---|---|---|---|
专任教师 | 182 | 75.8% | 参与企业顶岗培训年均60人次 |
兼职教师 | 45 | 18.8% | 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
双师型教师 | 124 | 68% | 持有行业资格证书 |
四、人才培养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升学协议,年均升入高校学生占比30%。就业方面,通过“订单班”“工学交替”模式,与56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覆盖制造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
年份 | 升学人数 | 升学率 | 就业企业类型 |
---|---|---|---|
2020 | 287 | 28% | 机械制造(35%)、信息技术(28%) |
2021 | 315 | 30% | 汽车服务(22%)、现代农业(18%) |
2022 | 352 | 32% | 电子商务(25%)、建筑工程(15%)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京东西南分公司共建“电商人才实训基地”,与长安汽车大竹工厂联合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订单班”,实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的培养模式。近三年累计输送实习学生1200人次,企业满意度达92%。
六、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涵盖电工、焊工、电子商务等12个项目。与县扶贫办合作实施“雨露计划”,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掌握就业技能。2022年获批“四川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学校推行“德育银行”制度,将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纳入学分考核。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6项,其中数控加工、智能家居安装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社团活动覆盖率达95%,组建机器人、无人机等科技类社团8个。
八、挑战与未来发展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优化(如新能源专业缺口)、实训设备更新滞后(部分设备超10年使用期)等问题。未来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力争2025年创建为国家“双优”中职学校。
大竹县职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养,已成为川东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其“立足产业、多元发展”的办学路径,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推进,学校需在专业数字化升级、师资结构化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