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内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成都市人民政府管辖。学院立足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领域构建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办学多年来,学院累计为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标杆院校。
学院现有天府新区、郫都区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轨道交通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高职专业42个。通过“双高计划”建设,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8个。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达45%,“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0%,形成“教授领衔、工匠驻校”的育人团队。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与华为、西门子等20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3个、定制化订单班50余个,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增效案例超百例,彰显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4年创建的成都机械制造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关键指标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
建校时间 | 1954年 | 1958年 | 1952年 |
国家“双高计划”批次 | 第一批(2019) | 第一批(2019) | 第一批(2019) |
主导产业领域 | 智能制造、电子信息 | 商贸流通、轻工食品 | 交通运输、土木工程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智能制造+数字技术”专业集群,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等前沿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模式,融入X证书标准,开发活页式教材12部,虚拟仿真课程资源覆盖率达70%。
核心指标 | 成都工业职院 | 重庆工业职院 | 德阳城市轨道职院 |
---|---|---|---|
国家级重点专业数 | 5个 | 3个 | 2个 |
省级一流课程占比 | 35% | 28% | 20% |
现代学徒制专业比例 | 40% | 30% | 25%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引育计划,引进企业技术骨干32人,培育“蓉城工匠”名师15人。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年均选派200名教师赴合作企业研修,形成“教学-研发-服务”能力闭环。
维度 | 成都工业职院 | 行业平均水平 |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45% | 38%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82% | 65% |
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 | 800学时 | 500学时 |
四、教学资源配置
投入2.3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1200台套。与华为共建“ICT学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开发虚拟工厂实训系统,实现教学场景与企业生产环境无缝衔接。
五、产教融合机制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共生模式,与京东方共建显示技术产业学院,与成都地铁联合培养轨道机电技术人才。近五年完成企业技术攻关项目65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学历提升+技能认证+创新创业”三维发展通道。年均开展“专升本”辅导培训覆盖80%毕业生,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达98%,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2个,其中3个项目获省级以上创业大赛奖项。
七、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纵向科研经费到账280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收入突破5000万元。牵头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年均3万人次,助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120余项。
八、国际化办学
与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进IHK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国际产能合作课程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技术骨干200余人次,输出中国职教标准。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双师建设、创新育人模式,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但在国际化标准输出、新兴专业布局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未来需进一步整合成渝地区资源,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生态圈,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