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七一职业中学(绵阳北川七一职中)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七一职业中学是一所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与教育使命的职业院校。作为“5·12”汶川地震后由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援建的标志性学校,其命名中的“七一”既彰显了党的关怀,也寄托了灾后重建的希望。学校立足北川羌族自治县,以职业教育为核心,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技能培养,形成“民族+技能”的特色办学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路径,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及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发展历程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缩影,更是灾后教育重建与民族教育创新的典范。

四	川省绵阳市北川七一职业中学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北川七一职业中学前身为北川羌族自治县职业中学,2009年迁建至新址并正式更名。学校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拥有实训楼、羌族文化工艺坊等特色设施。作为侨捐项目,其硬件建设得到华侨基金会支持,同时被纳入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实施单位。

时间重大事件发展意义
2008年原校区因地震损毁成为灾后教育重建重点对象
2009年新校区落成并更名为七一职业中学开启民族地区职教新篇章
2015年入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贯通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民族文化+现代技术”双轨课程体系,开设羌绣唐卡、旅游服务、机电维修等12个专业。其中,羌族文化传承专业被列为省级非遗教育基地,采用“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就业方向民族特色融合度
文化艺术类羌绣设计与工艺非遗工坊、文创企业★★★
信息技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制造企业★☆☆
服务类乡村旅游管理羌寨民宿、生态景区★★☆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聘请12位羌族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导师。教学资源方面,建成羌族文化数字资源库,收录传统纹样、口传史诗等数字化资料超2TB。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典型代表
理论教师5443%高级讲师12人
实训指导师4838%机电工程师8人
非遗传承人129%羌绣省级传承人3人

四、学生构成与社会服务

在校生中羌族学生占62%,覆盖北川20个乡镇及周边藏族聚居区。学校实施“双语教学计划”,针对低汉语基础学生开设羌汉双语课程,近三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技能人才1300余人。

  • 开展“技能扶贫”项目,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
  • 年均承接社会培训超3000人次,含羌绣技艺、电商运营等课程
  • 与18个羌寨建立“校寨合作”机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五、产教融合实践模式

学校构建“前校后厂”育人体系,校内设立羌魂工坊实训基地,与京东家电、九皇山景区等企业共建12个校外实训点。推行“季节对冲”教学模式,旅游专业学生旺季赴景区顶岗实习,农闲时段集中理论学习。

六、升学与就业质量分析

近五年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65%以上,对口就业率82%。升学渠道包括高职单招、对口高考及“技能+学历”提升项目。就业学生中78%服务于县域经济,覆盖羌绣产业、生态农业等领域。

年份升学率本地就业率创业比例
201961%73%5%
202268%84%9%

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将羌族语言、传统建筑技艺纳入选修课程,开发《羌族民间文学》《释比文化概论》等校本教材。组建“云上羌寨”学生社团,运用VR技术记录非遗技艺,相关作品获全国职业院校文化传承创新案例一等奖。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待提升、民族课程标准化不足等挑战。未来规划建设羌族文化产业学院,深化与省内外文旅集团合作,打造“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人才培养链。

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探索者,北川七一职业中学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有效平衡了文化传承与技能教育的双重使命。其“校寨联动”模式为民族地区职教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而如何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品牌辐射力,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命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248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47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