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建筑技工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隶属于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学校以培养建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依托绵阳科技城区位优势,构建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经过四十余年发展,现已形成涵盖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建筑装饰等领域的12个专业集群,累计为行业输送技术骨干超3万人次。学校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拥有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校企合作共建的"校中厂"实践平台4个,配备价值280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建筑工程为核心,辐射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等新兴领域的专业群。现开设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技术等8个主干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架构,实行"双证融通"培养模式。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对口岗位 |
---|---|---|---|
建筑工程施工 | 建筑力学、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 施工员、质量员 | 施工员、安全员 |
工程造价 | 工程计量、造价软件应用、招投标实务 | 造价员、资料员 | 预算员、招标代理 |
建筑装饰技术 | 装饰构造、3DMAX、软装设计 | 装饰装修工 | 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 |
二、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通过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建成由高级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省级技术能手组成的教学团队。近五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9项,主持开发校本教材14部。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企业实践经历 | 专业技能证书 |
---|---|---|---|
高级职称32% | 硕士及以上45% | 平均3.2年/人 | 注册类证书持有率61% |
三、教学设施配置
学校建有建筑构造实训中心、智能建造实训馆、BIM技术实训室等16个专项实训场所。其中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投资800万元,配备预制构件生产线及吊装设备,可模拟PC构件生产全流程。2022年新建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包含VR安全体验、施工工艺模拟等8个模块。
实训类别 | 设备价值 | 工位数量 | 合作企业 |
---|---|---|---|
建筑构造实训 | 320万元 | 60组 | 四川华构科技 |
智能建造实训 | 280万元 | 45组 | 中建西部建设 |
BIM技术实训 | 150万元 | 30组 | 广联达科技 |
四、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构建"1.5年基础学习+1年专项实训+0.5年顶岗实习"的培养周期。与23家建筑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设"华西订单班""中铁工匠班"等定制培养项目。近三年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2%,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五、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牵头组建绵阳建筑职教集团,吸纳46家成员单位。与四川十一建、中九建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现"教室与工地、教师与技师、学生与学徒"三重融合。近五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682人,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14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300万元。
六、技能竞赛成果
学校建立"校级选拔-市级强化-省级冲刺"三级竞赛培育机制。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二等奖2项。2023年承办四川省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技能大赛,包揽团体和个人前三名。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建筑工人技能提升培训4000人次,开发装配式灌浆工等新型工匠培训标准8项。作为绵阳市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年鉴定量突破3000人次。疫情期间开发"筑匠云课堂"在线平台,累计培训学员1.2万人次。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学校存在三大挑战:一是BIM技术、智能建造等新兴专业师资缺口达30%;二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需缩短至3年以内;三是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强。对此提出三项对策:实施"青蓝工程"引进行业专家,建立设备迭代专项基金,深化"股权式"产教融合实体建设。
绵阳建筑技工学校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养,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建筑类中职教育的标杆院校。未来需把握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产业升级机遇,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突破,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