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县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秉持“扎根秦巴山区、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旅游服务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学校依托达州市“秦巴工匠”培养计划,累计为本地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78%。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四川农垦集团、通威股份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形成“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特色专业群。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拥有省级标准化实训中心3个,配备价值2300万元的教学设备,其中现代农业实训基地被纳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近三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形成“校企协同研发+乡土课程开发”的教研特色。
一、学校概况与区位优势
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校始建于1984年,是达州市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为“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设有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8个主体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学校地处川陕渝结合部的秦巴山区腹地,辐射周边6个县级行政区,承担着为革命老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
核心指标 | 万源职高 | 川东北县域职校均值 | 全省中职校均值 |
---|---|---|---|
占地面积 | 120亩 | 85亩 | 150亩 |
实训设备值 | 2300万元 | 1200万元 | 3500万元 |
企业合作数 | 47家 | 28家 | 65家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布局,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三大骨干专业。其中现代农业专业群与通威股份共建“渔光一体”实训模块,开发《秦巴山区特色种植技术》等12门校本教材。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岗位技能”三级架构,实施“1.5+1.5”分段式培养,前1.5年在校完成核心课程,后1.5年进入企业轮岗实训。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实训基地等级 | 证书获取率 |
---|---|---|---|
现代农业 | 茶叶生产与加工 |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 94%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 | 市级标准化基地 | 88% |
信息服务 | 电子商务 | 校级实训中心 | 82% |
三、师资队伍与教研能力
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3人,副高级职称38人,“双师型”教师98人。通过“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行业技术骨干42人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5项,开发《山地农机操作与维护》等新型活页式教材,参与制定四川省中职《农产品电商》课程标准。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年均培训时长 |
---|---|---|---|
硕士及以上学历 | 28 | 18% | 62小时 |
高级职称 | 38 | 24% | 58小时 |
企业实践经历教师 | 98 | 63% | 75小时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岗位引领、德技并修”育人模式,与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共建“订单班”培养项目,近三届毕业生留川就业比例达89%。建立“技能等级+X证书”制度,学生获1+X证书比例达76%,其中工业机器人操作等新兴证书考取量年均增长40%。2023届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占比提升至18%,较五年前提高12个百分点。
- 本地就业主要行业:现代农业(32%)、制造业(28%)、服务业(25%)
- 典型合作企业:四川巴山雀舌茶业、达州钢铁集团、重庆猪八戒网
- 升学渠道:单招考试录取率81%,对口高职院校12所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创新“四共八联”产教融合机制,与通威股份共建“现代渔业学院”,联合开发水产养殖技术标准12项。引入达州智谷科技公司设备价值800万元,共建“智能装备装调”实训中心。近三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200人次,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27家,产生经济效益1400万元。
合作模式 | 项目数 | 覆盖专业 | 企业投入(万元) |
---|---|---|---|
订单培养 | 15 | 机械制造、电子商务 | 360 |
实训基地共建 | 8 | 现代农业、旅游服务 | 580 |
技术研发 | 4 | 食品加工、物联网 | 460 |
六、社会服务与扶贫成效
作为秦巴山区技能扶贫基地,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000人次,开发《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等扶贫课程包。牵头组建“川陕渝职业院校乡村振兴联盟”,输出技术标准17项。2020-2023年累计帮助36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其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案例占比达67%。
- 技术帮扶项目:旧院黑鸡标准化养殖、富硒茶叶深加工
- 对口支援学校:宣汉县昆池职中、城口县职教中心
- 社区教育:年开展职业技能公益培训120场次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
建成“5G+智慧职教”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8个,其中《山地农机驾驶模拟》入选四川省优质数字资源库。推进“三全育人”数字化改革,构建学生成长档案大数据平台,实现学业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1%。2023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占比达65%,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优秀率较三年前提高42%。
信息化指标 | 2020年 | 2023年 | 增幅 |
---|---|---|---|
数字资源课程数 | 42门 | 105门 | 149% |
虚拟仿真实训项目 | 3个 | 8个 | 167% |
智慧教室覆盖率 | 35% | 78% | 120% |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优化(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占比仅28%)、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关键设备更新周期超6年)、师资梯队断层(中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7%)等挑战。建议通过“三个聚焦”实现突破:聚焦达州锂钾产业园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聚焦秦巴文旅走廊打造康养服务专业,聚焦智慧农业升级物联网应用方向;深化“编制池”制度改革,实施“银龄工程师”引进计划;建设跨区域产学研联合体,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支持2000万元以上。
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校在服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其“立足山区、深耕产业”的办学实践为县域职教改革提供了重要范本。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平台升级、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战略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