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机电电子工程学校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中等职业学校,以机电、电子类专业为核心,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依托行业资源,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特色专业,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与智能化教学系统。师资团队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40%,双师型教师达75%,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超过60%,在四川省中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京东方、TCL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技工学校,2012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现名,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聚焦先进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建立升学通道。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2012-2015 | 专业结构调整 | 削减传统专业3个,新增智能制造相关专业5个 |
2018-2020 | 产教融合深化 | 与12家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4个产业学院 |
2021-至今 | 数字化转型 | 投入200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10门数字化课程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形成“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0%。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基础课程占比40%,专业核心课程占比35%,拓展课程占比25%。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合作企业 |
---|---|---|---|
数控技术应用 | 机械制图、CAD/CAM、多轴加工技术 | 数控车工/铣工中级 | 成都航空、成飞集团 |
电子技术应用 | SMT贴片技术、单片机应用、智能终端检测 | 电子设备装接工三级 | 京东方、TCL光电 |
工业机器人 | PLC编程、机器人视觉系统、自动化产线调试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 | ABB、发那科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20%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研修。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
教师类别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时长 |
---|---|---|---|
专任教师 | 185 | 85% | 年均40天 |
兼职教师 | 35 | 15% | 项目制参与 |
高级职称 | 92 | 42% | - |
双师型教师 | 140 | 70% | - |
四、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设备总值达8000万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涵盖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物联网等先进设备,满足12个专业实训需求。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场地面积 | 合作模式 |
---|---|---|---|
机械加工实训 | 数控车床40台/加工中心20台 | 2000㎡ | 校企共建(成都精密机械) |
电子装配实训 | SMT生产线2条/检测设备50套 | 1500㎡ | 引企入校(京东方) |
工业机器人实训 | 六轴机器人15台/视觉系统10套 | 800㎡ | 订单培养(ABB) |
五、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升学、就业、创业”三通道发展体系,与18所高职院校签订“3+2”分段培养协议,设立“专升本”专项辅导班。近五年累计输送高职生源1200余人,创业孵化项目37个。
六、就业质量分析
学校建立“就业跟踪-企业反馈-教学改进”闭环机制,重点服务成渝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9.7%,平均起薪4500元/月。
就业方向 | 占比 | 典型企业 | 岗位分布 |
---|---|---|---|
制造业 | 68% | 富士康、沃尔沃 | 设备维护/工艺技术 |
信息技术 | 22% | 华为、中兴通讯 | 产品测试/技术支持 |
现代服务业 | 10% | 京东物流、招商银行 | 智能仓储/数据分析 |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承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8个。技术研发方面,近两年取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横向课题经费达150万元。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德国TÜV莱茵集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进IHK认证标准。开发国际课程12门,选派23名教师赴海外研修,接收留学生规模突破50人。
通过多维度的建设与发展,成都机电电子工程学校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转型力度,深化国际合作层次,持续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级,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