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冕宁队是该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团队以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为核心目标,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与冕宁县特色产业资源,构建了"教育+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团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可复制的职教扶贫范式。其运作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准对接冕宁县农业、文旅等主导产业需求,建立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动态适配机制;二是创新"季节对表"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周期同步;三是构建"双向赋能"服务体系,既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又吸纳产业反哺教学。该团队的实践为西部职业院校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
一、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团队采用"双主体"管理模式,由校方专业教师与冕宁县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治理委员会。组织架构包含教学研发部、产业服务部、质量监控部三大核心模块,其中教学研发部负责课程体系构建,产业服务部对接政府与企业需求,质量监控部实施动态评估。
模块 | 职能定位 | 人员构成 | 2023年关键指标 |
---|---|---|---|
教学研发部 | 课程开发/教材编制 | 专任教师8人+企业导师4人 | 开发特色教材6部,更新课程标准12项 |
产业服务部 | 技术攻关/项目承接 | 专业教师5人+行业专家3人 | 完成横向课题9项,技术改造3项 |
质量监控部 | 过程评估/效果追踪 | 数据分析员2人+第三方机构 | 形成质量报告8份,优化方案3套 |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团队创建"三阶递进"培养体系:第1-2学期夯实专业基础,第3-4学期开展项目化教学,第5-6学期实施顶岗实习。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双元培育,实现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矩阵,设置现代农业技术、乡村电商运营等6个专业方向
- 推行"1+X"证书制度,将农产品电商推广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培养方案
- 建立"双导师"制,每名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各1名
培养阶段 | 教学场所 | 核心能力 | 考核方式 |
---|---|---|---|
基础阶段 | 校内实训中心 | 专业基础技能 | 理论测试+实操考核 |
提升阶段 | 校企协同基地 | 项目实施能力 | 过程评价+成果展示 |
实战阶段 | 企业真实场景 | 综合职业能力 | 企业评分+社会反馈 |
三、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团队聚焦冕宁县"花椒+果蔬"特色农业,建成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中心,形成"检测-诊断-改良"技术链条。近三年累计为县域企业解决生产难题47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68%。
技术领域 | 服务形式 | 2023年成果 | 经济效益 |
---|---|---|---|
农业物联网 | 智能灌溉系统部署 | 覆盖示范基地300亩 | 节水35%,增产12% |
农产品加工 | 保鲜技术改良 | 延长货架期5-7天 | 损耗降低28% |
电商营销 | 直播矩阵建设 | 培训主播62人次 | 销售额提升45% |
四、社会服务成效评估
通过"技术帮扶+人才输送"双轮驱动,团队累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327人次,助推当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建立"需求导向-精准施策-效果追踪"的闭环服务机制,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
- 实施"一村一策"产业扶持计划,对接12个行政村特色资源
- 开发乡村振兴定制课程包,包含彝绣技艺等非遗传承项目
- 搭建"农校对接"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价值提升30%
服务类型 | 覆盖对象 | 2023年数据 | 典型成效 |
---|---|---|---|
技术培训 | 种植大户/合作社 | 48场次,2150人次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7人 |
决策咨询 | 政府部门/企业 | 提交建议报告9份 | 3项纳入县域发展规划 |
文化传承 | 非遗技艺传承人 | 培训学员68名 | 孵化文创产品23款 |
五、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团队建成"四层递进"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基础实训室→专业仿真工坊→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实体公司。与冕宁县8家企业共建"厂中校",设备资产总值超1200万元。
平台类型 | 功能定位 | 设备配置 | 2023年使用数据 |
---|---|---|---|
基础实训室 | 单项技能训练 | 常规仪器设备260台套 | 服务学生1320人次 |
仿真工坊 | 项目模拟教学 | 虚拟仿真系统8套 | 开展实训项目56个 |
协同创新中心 | 技术联合攻关 | 精密检测设备14台 | 完成技改项目9项 |
实体公司 | 真实生产运营 | 生产线3条+仓储设施 | 创造产值480万元 |
六、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实施"三维赋能"计划:通过企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借助学术交流拓宽行业视野,依托专项培训强化教学能力。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导师"的人才梯队。
-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年人均驻企不少于40天
- 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修,开发典型案例12个
- 实施"青蓝工程",组建8个师徒结对小组
培养维度 | 实施路径 | 2023年投入 | 建设成果 |
---|---|---|---|
双师培育 | 企业挂职+技术攻关 | 支持经费85万元 | 新增双师型教师14人 |
教学能力 | 教学竞赛+课程建设 | 组织专项培训18场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
科研水平 | 项目申报+团队建设 | 立项市厅级课题7项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 |
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四维监控"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数据采集、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机构审计、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渠道,形成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闭环。关键指标达标率从2020年的82%提升至2023年的95%。
评价维度 | 监测指标 | 2023年数据 | 同比变化 |
---|---|---|---|
教学过程 | 课程达标率 | 96.5% | +4.2% |
企业评价 | 用人满意度 | 91.3分 | +5.7分 |
社会影响 | 媒体报道量 | 47次(省级以上) | 增长63% |
持续发展 | 资源转化率 | 88.2% | +12.5% |
八、可持续发展规划
团队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5年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性职教集团,到2028年形成可推广的职教扶贫模式,到2030年打造国际技术援助品牌。重点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升级、跨区域技术服务平台搭建三大工程。
- 启动"云端资源库"项目,开发VR实训课程24门
- 联合川内5所高职院校组建技术技能联盟
- 筹建"一带一路"农业技术海外推广中心
发展阶段 | 核心任务 | 关键指标 | 保障措施 |
---|---|---|---|
近期(2025) | 职教集团建设 | 成员单位≥20家 |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
中期(2028) | 模式推广 | 输出标准5项 | 构建认证体系 |
国际拓展 | 培育国际化师资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冕宁队通过系统性创新实践,探索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新路径。其经验表明,深化产教融合需要构建多维协同机制,技术创新必须立足产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需在数字化升级、跨区域协作、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持续突破,为西部职教改革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