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航空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聚焦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学院以“扎根西部、服务国防、产教融合”为办学定位,形成以航空工程为核心,涵盖机械、电子、管理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作为四川省首批“航空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高校”,学院与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商飞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进入航空领域就业比例达78%,在西南地区航空类高校中具有显著竞争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2年创建的川北航空工业学校,历经三次重大转型: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3年获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正式更名为绵阳航空学院。现有在校生规模1.2万人,其中本科生占比65%,形成“中等规模、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层次 |
---|---|---|
1952-2003 | 中专阶段,培养航空制造技术人才 | 中等职业教育 |
2004-2012 | 升格高职,增设飞行器维修等专业 | 高等职业教育 |
2013-至今 | 本科试点,获批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点 | 应用型本科教育 |
二、学科专业布局
学院构建“航空+X”学科体系,重点建设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核心专业。目前开设27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一流专业5个,形成覆盖航空制造、运维、电子等领域的专业集群。
学科类别 | 代表专业 | 特色方向 |
---|---|---|
工学主体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 |
交叉学科 | 航空物流管理 | 民航运输与空港运营 |
新兴领域 | 无人机系统工程 | 智能飞行器设计 |
三、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实施“双师双能”引育计划,现有专任教师680人,其中具有航空企业经历教师占比42%,副高以上职称达38%。通过“航空英才计划”引进中国商飞等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教授/研究员 | 126 | 18.5% |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 234 | 34.4% |
企业兼职教师 | 152 | 22.3% |
四、教学科研设施
学院建有航空发动机试车台、风洞实验室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中航工业合作建立飞机总装实训中心。教学设备总值达7.2亿元,生均实践设备价值超行业平均水平30%。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育人机制,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共建“大飞机班”,实行“1.5+1.5”学制(1.5年理论学习+1.5年企业实践)。近五年累计为企业定制培养技术骨干2300余人。
六、科研创新成果
在航空材料、适航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参与C919大飞机配套技术攻关,承担起落架防滑系统等3项核心部件研发。
七、毕业生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进入航空制造业比例达61%,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18%)、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15%)、四川航空公司(12%)。毕业生平均起薪较全省本科均值高23%。
八、国际交流合作
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工程师学院”,开展“2+2”双学位项目。加入“一带一路”航空教育联盟,承接老挝、印尼等国飞行员培训项目,年培训外籍学员超200人。
绵阳航空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军民协同”的发展路径,在应用型航空人才培养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其“校企共育”模式有效破解航空类高校实践教学难题,但在基础文理学科发展、国际化师资引进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专业特色与学科综合性的关系,提升服务国家航空航天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