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阆中市农广校(阆中农广校)

阆中市农广校(阆中农广校)

阆中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作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1年成立以来,始终扎根于川北农业腹地,承担着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和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核心职能。该校依托“田间课堂+远程教育”的双轨模式,累计培养中专学历学员超1.2万人,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覆盖20万人次,形成了“固定教学+流动服务”的特色办学路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其通过“精准滴灌”式课程设计,重点针对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项培训,近五年学员创业成功率达37%,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然而,面对现代农业智能化转型和青年农民外流的双重挑战,农广校亟需在教学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力度等方面实现突破。

阆	中市农广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阆中农广校始建于1981年,先后经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扫盲培训、改革开放后的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阳光工程”培训三个阶段。2018年被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单位后,办学方向聚焦“三农”短板领域,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政策宣讲”三位一体架构。

发展阶段核心任务覆盖人群
1981-1995基础农业技术普及传统农户(占比85%)
1996-2010绿色证书认证培训青年农民(占比62%)
2011-至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营主体(占比78%)

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学校构建“三阶递进”培养体系:基础班采用“云平台+村级站点”混合教学,中级班推行“导师制+基地实训”,高级班实施“跨界融合”项目孵化。2022年引入VR农田模拟系统后,病虫害识别课程效率提升40%。

教学模式技术应用学员留存率
传统面授68%
远程教育直播+录播79%
智慧农业实训AR/VR92%

三、课程体系结构化转型

现有课程库包含12大类248门课程,其中现代农业技术类占35%,涉农法规类占18%,电商营销类占27%。2021年新增“数字农业”“休闲农业规划”等前沿课程,选课数据显示:

课程类别选课占比就业关联度
种植技术28.6%82%
养殖技术19.3%76%
农村电商34.1%65%

四、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现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1%,双师型教师占比57%。通过“校企双聘”机制引入农业企业专家28人,形成“理论+实践”互补结构。但存在年龄断层问题:

教龄段人数占比专业更新频率
<5年17%年均2次
5-15年53%年均1次
>15年30%2年1次

五、学员结构动态变化

近三年学员呈现“两升一降”特征:35岁以下学员比例从22%升至35%,大专以上学历者从11%增至19%,传统务农人员比例从67%降至52%。典型案例显示:

  • 返乡创业群体年增速达24%,多聚焦特色种植、乡村旅游领域
  • 女性学员占比突破39%,集中在电商运营、农产品加工专业
  • 跨区就读学员增加,主要来自川东北非遗技艺传承人群

六、成果转化与社会影响

通过“培训+孵化”模式,近五年涌现省级示范合作社12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经济效益方面:

相邻县均量9.8万亩
指标类型2018-2022年增长行业对比值
学员创业率37%→51%全省平均31%
技术推广面积8.2万亩→15.6万亩
专利申报量9件→27件全市农业专利总量41%

七、现存挑战与发展瓶颈

主要面临三大矛盾:一是数字化教学投入与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不匹配,智慧教室覆盖率仅达65%;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仅12%的课程实现企业定制;三是县域竞争加剧,周边3个农业培训中心分流15%潜在学员。

八、战略升级路径选择

建议实施“四轮驱动”策略:建设区域性共享实训基地破解资源约束,开发“微证书”体系增强课程粘性,构建“培训-认证-信贷”联动机制降低创业门槛,搭建跨省区非遗农业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建立“需求导向-效果评估”闭环体系,力争三年内实现高价值成果转化率提升至65%。

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阆中农广校需在坚守公益性定位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机制。通过强化数字赋能、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评价体系,持续提升办学能级,为丘陵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人才培养范式。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