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巴中民生职业培训学校(巴中民生职校)

巴中民生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载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助力民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巴中市“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劳务输出为主的多维教育体系。经过十余年发展,现已形成涵盖电子商务、养老护理、电工电气等12个热门专业的课程矩阵,累计培养技能人才超1.2万人次,其中87%的学员实现本地就业或创业。学校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模式,与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打造“订单式培养”标杆项目,其“理论+实训+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3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和智能化教学设备,但在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和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巴	中民生职业培训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巴中民生职业培训学校成立于2012年,由巴中市人社局批准设立,初始注册资本500万元,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学校前身为巴中市技能培训中心,2018年经省教育厅评估升级为省级重点职业培训学校。办学定位聚焦“技能扶贫+产业适配”,重点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同时承担巴中市“雨露计划”等政府专项培训任务。

年份重大事件办学规模
2012-2015基础技能培训阶段,年培训量不足2000人租赁场地300㎡,专职教师12人
2016-2018获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增设电子商务专业自有校区建成,实训设备投入800万元
2019至今开展“粤巴劳务协作”定向培养项目年培训量突破4000人次,合作企业达25家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三大类12个专业方向,其中养老服务、电工电气等专业被列为市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模块+专项技能+认证考核”三级架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3:7。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证书获取率对口就业率
服务业技能养老护理、家政服务92%89%
制造业技能电工、数控加工85%82%
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直播运营78%75%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高级技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0%。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师资共享协议,每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参与省厅专项培训。

教师类型人数最高职称企业实践经历
理论教学岗22副教授平均2.3年
实训指导岗18高级技师平均5.7年
兼职企业导师15-平均10.2年

四、就业质量与学员发展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本地就业占比从2019年的67%提升至2023年的82%。通过建立就业跟踪数据库,发现学员平均薪资从初级岗位的3200元/月提升至熟练工种的5800元/月。

年份就业率本地就业占比平均起薪
202190.5%78.2%3150元
202292.3%80.7%3320元
202391.8%82.5%3480元

五、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占地15亩,建筑面积8600㎡,建有标准化实训室18间。2022年投入300万元完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改造,引入工业机器人教学设备。信息化方面,搭建“民生云课堂”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六、社会服务与政策协同

作为巴中市定点扶贫培训机构,年均开展“两后生”免费培训600人次。与浙江义乌、广东东莞等地人社部门合作,建立劳务输出前置培训机制。2023年获中央财政“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380万元。

七、竞争优势与区域影响

相较于区域内同类机构,学校在三个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一是“培训+就业+跟踪”全链条服务;二是养老护理等专业填补区域人才缺口;三是与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建立长期订单培养关系。其“扶贫车间进校园”模式被《四川日报》专题报道。

八、发展瓶颈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三方面挑战:其一,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压力较大;其二,县域经济结构限制部分专业招生规模;其三,教师队伍年轻化导致教学经验断层。建议通过申报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办学、建立跨区域师资交流机制等方式突破发展瓶颈。

巴中民生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区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在推动就业扶贫、服务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建设,有望成为川陕革命老区技能人才培养的标杆机构。未来需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对接、数字化教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实现从技能培训向人才生态构建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591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01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