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中江县师范学校历史(中江师范校史)

中江县师范学校作为川北地区近代师范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缩影。该校自1912年创立以来,历经民国乡村教育实验、新中国师范体系重建、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转型等关键阶段,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通过梳理其百余年办学轨迹,可清晰观察到师范教育从传统书院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路径,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在时代洪流中的适应性调整。

中	江县师范学校历史

一、历史沿革与阶段特征

中江县师范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创办的"中江县立师范讲习所",首任校长由清末举人李仲珩担任。1938年更名为"四川省立中江师范学校",成为川北地区首批纳入省级管理的师范院校。1950年经川北行署接管后,转型为"川北区中江师范学校",1952年定现名并延续至今。

时期校名变更管理体制学制年限
1912-1937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师范学校地方自治管理2年制简师
1938-1949四川省立中江师范学校省教育厅直管3年制普师
1950-1965川北区中江师范学校川北行署教育局初师3年/中师5年
1978-1999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省地共管中师3年制
2000至今中江师范学校县级管理职教融合培养

二、办学规模与空间演变

校园面积从初创时的12亩扩展至1958年的85亩,1985年达到峰值120亩。2000年后通过置换校区维持68亩教学用地,形成"一校两区"格局。

年代校区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
1912-1949中江县城东门外12亩(8000㎡)2100㎡
1950-1978城北魁星阁旧址85亩(56667㎡)12800㎡
1979-2005南华镇新址120亩(80000㎡)26000㎡
2006-今城南新区+原校区68亩(45333㎡)18500㎡

三、师资结构变迁分析

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呈现显著提升趋势,1949年专科以上学历仅占17%,至1985年本科率达68%,2010年后硕士占比突破20%。

年份教师总数本科比例高级职称占比
194932人17%8%
195845人31%12%
198587人68%25%
2000102人82%41%
2015120人92%58%

四、课程体系演进特征

课程设置经历"经学为主—苏式模式—能力本位"三次重大改革。1952年引入凯洛夫教育学体系,1983年增设电化教育课程,2005年后构建"公共+专业+实践"三维课程模块。

五、学生培养模式转型

从民国时期的"讲习-实习"一体化模式,发展为新中国"三中心六环节"教学法,2000年后推行"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累计培养毕业生2.3万余人,其中1950-1980年输送乡村教师超1.5万人。

六、重要历史节点事件

  • 1932年:首创"巡回教学"制度,组织师生赴偏远乡镇开展流动授课
  • 1958年:承办"中江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开启继续教育功能
  • 1984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中师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
  • 2002年: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启动专科层次培养

七、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除常规师范教育外,学校先后承担扫盲运动骨干培训(1950-1965)、教材教法过关考试(1980)、远程继续教育(2005)等专项任务。1985年建立的教育实验室曾接待全省21个区县观摩学习。

八、文化传承与创新

校训"笃学弘教"源自1946年确立的"明德启智"办学理念,2010年新增"修能致远"元素。保存完整的民国时期《师范生守则》手抄本和1952年版《教育学》批注本,构成独特的师范文化基因库。

通过对中江县师范学校多维度的历史考察,可见其在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从乡村塾师培养到职业教育转型,该校始终与国家教育政策同频共振,既保持着师范教育的本色,又展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活力。现存校史档案中保留的数千份毕业生分配名单,生动记录了这所百年师范对基层文教事业的持续滋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14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46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