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南充师范学校叫什么名字(南充师范学校名称)

南充师范学校的名称演变与发展历程紧密关联,其校名变迁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历史脉络。从1906年川北师范学堂的创立,到1950年川北大学更名为川北师范,再到1952年调整为南充师范学校,最终于2003年升格为西华师范大学,每一次更名均对应着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学科布局的重大调整。校名变化不仅体现了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逻辑,更反映了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四川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阵地,该校名称的每一次转变均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诉求,其中"南充师范学校"这一称谓在1952年至2003年间持续使用,成为川东北地区师范教育的标志性符号。

南	充师范学校叫什么名字

一、历史沿革与名称变迁

时间节点校名全称办学性质主管部门
1906-1937川北师范学堂中等师范教育清政府学部
1950-1952川北大学师范专科教育川北行署
1952-2003南充师范学校师范本科教育四川省教育局
2003-至今西华师范大学综合性师范大学四川省政府

二、地理分布与校区命名

校区名称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主要功能
华凤校区南充市顺庆区华凤镇1200亩本科教学主体
朝阳校区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800亩研究生培养
新城校区南充市高坪区龙门街道2000亩应用型学科拓展

三、学科架构与专业设置

学科门类本科专业数硕士点数量博士点数量
教育学1283
文学961
理学792

四、师资队伍建设

职称结构教授占比副教授占比博士学位比例
专任教师总数1120人38%65%
省级教学名师23人--
双聘院士4人--

在师资引进方面,学校实施"英才汇聚计划",近三年新增博士师资占比达45%,形成以教育学、文学、理学为优势学科的师资矩阵。通过"青年教师学术能力提升工程",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达到78%,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五、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层次在校生规模年均毕业人数就业率
全日制本科18,500人4,800人92.3%
硕士研究生3,200人850人95.7%
博士研究生120人35人98.1%

学校构建"基础文理+新兴工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学科专业6个。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累计输送基础教育师资12,000余人,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校长中有37%毕业于该校。

六、科研创新实力

科研平台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
重点实验室2个5个8个
人文社科基地1个3个6个
年度科研经费--2.3亿元

在2018-2022年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特色研究领域包括嘉陵江流域生态治理、川东北非遗文化传承等,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七、社会服务效能

服务项目年度培训人次技术转化金额决策咨询报告
教师继续教育12,000人--
乡村振兴帮扶-380万元27份
文化普及活动8,500人--

学校建立"一院一地"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南充市政府共建"教育发展研究院",近三年完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12份。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15项农业技术在川东北地区落地应用。

八、国际交流合作

合作类型国(境)外高校交换生规模联合培养项目
学分互认美国东斯特堡大学60人/年双学位项目
科研合作日本广岛大学-生态治理研究
师资培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学法研修班

学校实施"国际化办学提升计划",在泰国、巴基斯坦设立海外教学点,开发全英文课程86门。2022年留学生规模突破300人,来自23个国家,形成"语言培训-学历教育-文化体验"的完整培养体系。

历经百余年发展,南充师范学校从单一师范教育机构转型为多科性师范大学,其名称演变始终贯穿"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区域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学校通过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建设,已发展成为川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未来需在保持师范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实现从传统师范院校向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97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55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