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师范类中等专业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4年,历经多次更名与改制,现已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学校位于长江首城宜宾市,依托川南教育资源优势,长期承担培养基础文理学科师资的重要任务。作为省级重点师范学校,其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等专业在省内保持领先地位,近五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85%,形成"理论+实践+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04年创建的叙州府公立中学堂,1950年更名为宜宾师范学校,1987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单位。2015年整体并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后保留独立师范教育体系,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办学定位聚焦于培养县域基础教育师资,同时拓展艺术设计与现代服务类专业,形成"师范为本、多元发展"的格局。
关键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
1904年 | 创建叙州府公立中学堂 |
1950年 | 改制为宜宾师范学校 |
1987年 | 入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 |
2015年 | 并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68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5%。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校本教材开发覆盖8个专业领域。与成都师范学院共建"3+2"分段培养项目,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师资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教师 | 12 | 6.4% |
副高级教师 | 68 | 36.6% |
双师型教师 | 92 | 49.5% |
硕士及以上 | 84 | 45.2% |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构建"核心技能+特长拓展"课程模块,学前教育专业增设蒙台梭利教育方向,语文教育专业强化书法与经典诵读训练。实践课程占比达40%,建有数码钢琴室、智能录播教室等实训场所26个。近三年开发《川南民间艺术传承》等特色选修课12门。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特色项目 |
---|---|---|
学前教育 | 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 | 蒙氏教育认证 |
语文教育 | 文言文教学法、书法创作 | 经典诵读考级 |
艺术设计 | 构成基础、数字媒体技术 | 蜀绣技艺传承 |
四、人才培养质量
近五年累计向川南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2300余人,毕业生获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47项。建立"校-园"协同育人机制,与32所幼儿园签订实习协议,学生人均实习时长超600课时。2022年专升本录取率较2018年提升18个百分点。
五、校园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建有标准化田径场、艺术展演中心等设施。图书馆藏书量28万册,其中师范教育类典籍占40%。智慧教室覆盖率达75%,配备希沃教学一体机120台,建成虚拟仿真幼儿园实训室2间。
六、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设立"春晖"奖学金计划,年发放金额超150万元。构建"三阶递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一年级侧重师德养成,二年级强化教学技能,三年级开展顶岗实习。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职咨询师6人,年均干预危机事件12起。
七、社会服务成效
承担国培计划项目8期,培训乡村教师1200人次。组建"川江之声"支教团,年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30余次。非遗传承基地累计培养蜀绣、竹刻等技艺传人200余名,相关作品获国家级展览奖项7项。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中职招生规模收缩、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提升等压力。拟通过建设"智慧师范"教学平台、深化与重庆师范大学协同培养机制、开发老年教育服务新专业等举措实现转型升级。2023年启动校史馆数字化改造工程,着力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经过百余年积淀,四川省宜宾师范学校已形成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其"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有效衔接基层教育需求。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正通过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持续为川滇黔结合部输送优质教育人才。未来需在专业认证标准对接、教育信息化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巩固区域性师范教育高地的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8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