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西昌幼师高专教务处)

西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作为该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承担着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关键职能。自成立以来,教务处以“服务师生、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为宗旨,构建了涵盖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学业管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引入信息化平台、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等举措,逐步形成“民族地区幼教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数据显示,近年来该校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稳定在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体现了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的有效性。然而,随着学前教育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升级,教务处仍需在产教融合深度、教学资源均衡性等方面持续突破。

西	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一、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

教务处采用“三级管理”架构,下设教务科、教研科、实践教学科、质量监控科四个科室。教务科负责日常教学运行,包括排课、考务、学籍管理;教研科统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科对接实习实训基地;质量监控科实施教学督导与评估。横向对比川内同类院校(见表1),西昌幼专教务处增设“民族教育教研室”,专门研发彝汉双语课程资源,凸显地域特色。

学校名称科室数量是否设民族教育专项实践教学科编制人数
西昌幼专45人
川南幼专33人
川北幼专34人

纵向来看,2019-2023年教务处人员编制从28人增至42人,其中具有副高职称者占比从25%提升至38%,高级职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比例显著提高。职能边界方面,教务处与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的协同机制逐步完善,例如联合开展“学业预警-就业指导”联动服务,但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尚未完全建成。

二、教学管理流程优化

该校推行“三阶段”教学管理模式:学期初通过《教学任务书》明确课程目标;期中开展教学检查与学生座谈会;期末实施“试卷+技能+素质”三维考核。2022年引入智能排课系统后,必修课冲突率从12%降至3%,选修课资源利用率提升40%。对比传统人工排课(见表2),信息化手段大幅缩短了排课周期。

排课方式耗时(天)教师满意度调停课次数
人工排课(2019)1568%52次/学期
系统排课(2022)589%18次/学期

考务管理方面,建立标准化考场电子档案库,实现考试违纪率连续三年下降。但教学反馈机制仍存在改进空间,目前学生评教覆盖率仅75%,低于教育部示范校85%的平均水平,且结果应用多停留在教师绩效考核层面,未充分反哺课程改进。

三、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

教务处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达55%,超过国家标准10个百分点。重点建设《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环境创设》等6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资源访问量突破50万人次。与川内同类院校相比(见表3),西昌幼专在民族艺术融入课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学校实践课程占比省级精品课数量民族特色课程数
西昌幼专55%6门8门
川南幼专48%4门2门
川北幼专50%5门1门

专业群建设方面,2021年获批“省级学前教育专业群”,整合早期教育、音乐教育等3个相关专业资源。但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行业需求,例如托育机构急需的“婴幼儿急救护理”课程尚未纳入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比例仅为23%,低于长三角地区同类院校40%的平均水平。

四、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截至2023年,教务处管理专任教师21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较2018年提升22个百分点。实施“青蓝工程”以来,累计培养教学骨干56人,但教授职称教师仅占18%,低于全国高职高专25%的均值。与省内标杆院校对比(见表4),该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

学校教授占比双师型教师占比博士学历教师数
西昌幼专18%68%3人
川南幼专22%75%8人
川北幼专20%70%6人

教师发展中心每年组织教学能力比赛,近五年获省级奖项14项,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平均时长仅为42天/年,远低于教育部要求的60天标准。此外,兼职教师库更新缓慢,行业专家授课比例不足15%,制约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五、学生学业支持体系

教务处构建“奖助-辅导-追踪”三位一体支持系统,设立学业预警机制,每学期对挂科≥3门的学生启动干预程序。2022年数据显示,预警学生转化率达81%,较2019年提升17个百分点。与省内院校对比(见表5),该校在学业辅导资源投入上处于中游水平。

学校学业预警转化率辅导教师比(1:N)技能竞赛获奖率
西昌幼专81%1:4512%
川南幼专78%1:5015%
川北幼专83%1:4010%

专升本辅导方面,近两年录取率从12%提升至18%,但仍未达到全省高职高专25%的平均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双创赛事的比例不足5%,孵化实体项目仅3个,与“大众创业”政策要求存在差距。

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实施“三查两评一访”制度:定期查教案、查课堂、查实习;开展学生评教、社会评价;组织毕业生跟踪访谈。2023年教学事故率控制在0.3‰以下,优于全省1‰的平均水平。但质量分析深度不足,目前仅停留在数据统计层面,缺乏对异常数据的根因追溯(见表6)。

指标西昌幼专全省均值差距值
教学事故率0.3‰1‰-0.7‰
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92%88%+4%
用人单位认可度89%85%+4%

督导听课覆盖率虽达100%,但反馈整改闭环完成率仅65%,部分教师对重复性问题整改积极性不高。校外第三方评价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比例不足30%,导致行业标准衔接存在滞后性。

七、信息化建设进程

2019年上线“智慧教务”平台,集成选课、成绩查询、教材征订等功能,日均访问量达3000人次。对比传统线下服务(见表7),信息化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但系统兼容性问题频发,近三年收到师生投诉87条,主要集中在移动端功能缺失和数据同步延迟。

服务项目传统方式耗时信息化方式耗时效率提升倍数
选课3小时/班10分钟/生18倍
成绩录入2小时/科20分钟/科6倍
教材发放5天/批次3天/批次1.67倍

实践教学管理模块开发滞后,实习考勤、技能考核等环节仍依赖Excel表格记录。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数据接口尚未打通,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缺乏实时行业数据支撑。网络安全投入占比不足年度预算的5%,存在较大隐患。

八、特色项目与创新实践

教务处重点打造“民族地区幼教振兴计划”,近三年定向培养彝汉双语教师426名,覆盖凉山州17个县市。开发《彝族民间舞蹈》《双语儿歌创编》等特色课程,校本教材被3所民族地区院校采纳。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建“东西部协作”项目,实现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共享(见表8)。

项目类型数量覆盖学生数合作院校层级
东西部协作项目5项236人东部双一流高校
8项

创新实践方面,率先开展“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023年考证通过率94%,居全省前列。但标志性成果产出不足,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仅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数较同层次院校少3-5项。特色项目资金持续性面临压力,40%的专项经费依赖财政一次性拨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837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17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