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矿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依托行业特色办学的职业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地质矿产行业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职业能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注重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实践环节上,依托地质勘查、资源开发等特色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业精神培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学院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化宣传等多样化的载体,营造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总体而言,河南地矿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河南地矿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系统性和协同性为核心,形成了“三全育人”格局。具体表现为:
- 党建引领:学院党委统筹思政工作,将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师生政治意识。
- 课程协同:构建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拓展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地质学基础》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突出行业社会责任。
- 资源整合:联合企业、社区等共建实践基地,如与地质博物馆合作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
学院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提升课堂吸引力。例如,在讲授“生态文明思想”时,结合河南省矿山生态修复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课程思政方面,学院制定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要求教师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如测绘工程专业通过“珠峰高程测量”案例,融入爱国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珠宝鉴定课程则强调“诚信经营”的职业伦理。
三、实践育人特色与成效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打造了“地质+”实践育人品牌:
- 野外实习思政化:在地质勘测实习中融入艰苦奋斗教育,通过实地考察矿山遗址,传承“三光荣”精神(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
- 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学生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社区资源节约宣讲等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感。
- 校企共育机制: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开设“工匠讲堂”,邀请劳模进校分享成长经历,培育学生职业理想。
四、文化浸润与价值观塑造
学院注重以文化人,通过多层次文化活动深化思政教育效果:
- 红色文化传承:建设“地质精神文化长廊”,举办“焦裕禄精神与新时代青年”主题论坛,根植爱国情怀。
- 行业文化熏陶:定期开展“地质摄影展”“矿石标本鉴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自豪感。
- 网络阵地建设:运营“青春地矿”微信公众号,制作“一分钟学党史”微视频,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机制
学院通过“引育结合”提升思政教育队伍水平:
- 专职教师培养:实施思政教师“双师型”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近三年有12名教师获省级思政教学竞赛奖项。
- 全员参与机制: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联动的思政工作小组,将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
- 专家智库支持: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行业先进人物担任特聘导师,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六、学生反馈与社会评价
根据校内调研,超过85%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实际”“形式生动有趣”。毕业生在就业单位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担当,多家合作企业反馈学生“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适应力强”。学院连续三年获评“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其“地质特色思政模式”被列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七、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新时代要求,学院将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工作:
- 数字化升级:开发VR地质思政实训系统,利用虚拟技术再现红旗渠建设等场景,增强体验感。
- 评价体系完善:建立“思政学分银行”,将实践表现、网络学习等纳入综合评价。
- 跨区域合作:与西部矿业类院校共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思政联盟,拓展教育视野。
河南地矿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顶层设计创新、行业资源整合、文化品牌塑造等多种路径,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的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也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为资源型行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