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汉中职院校训历史)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内涵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技、敬业创新”,这八个字凝练了学院办学的核心理念与精神追求。校训不仅是对师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更是对职业教育使命的深刻诠释。“厚德”强调品德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技”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注重技能培养;“敬业”倡导职业精神;“创新”呼应时代需求,激励师生开拓进取。校训的提出与学院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扎根汉中地域文化,融合现代职教理念,体现了学院从初创到壮大的价值取向。其历史可追溯至建校初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办学层次的提升,校训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学院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柱。

汉	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一、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正式表述与解读

厚德强技、敬业创新”是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完整表述,每部分均有明确的内涵延伸:

  • 厚德:源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道德修养的根基性,要求师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 强技: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契合国家“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
  • 敬业:倡导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培养学生成为行业领域的忠诚践行者。
  • 创新: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鼓励师生在技术应用与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

校训的逻辑层次清晰,从品德到能力、从态度到行动,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学院通过校训传递的价值导向,与当前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改革方向高度一致。

二、校训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演变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经历了长期积淀和多次调整:

  • 初创时期(2000年前后):学院由多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初期以“技术立校”为口号,尚未形成系统校训,但已注重技能培养。
  • 规范发展阶段(2005-2010年):随着高职教育体系完善,学院提出“德技双馨”的初步理念,为校训奠定基础。
  • 正式确立(2012年左右):在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期间,学院结合办学传统与职教改革要求,凝练出“厚德强技、敬业创新”的八字校训,并纳入章程。

校训的演变反映了学院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尤其是2010年后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训中的“创新”被赋予更多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内涵。

三、校训与地域文化及办学特色的关联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深植于地方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汉文化影响:汉中作为汉朝发祥地,“厚德”与汉代儒家文化推崇的“仁政”思想一脉相承,校训借此彰显文化自信。
  • 秦巴山区需求:学院立足陕南,校训中“强技”直接服务于当地农业、医药、机电等支柱产业,体现“校地共生”理念。
  • 红色基因融合:汉中革命老区的艰苦奋斗精神融入“敬业”要求,培养学生扎根基层的意志。

同时,校训与学院专业设置紧密关联。例如,医学专业强调“敬业”的医德教育,机电专业突出“创新”的技术研发,形成差异化育人路径。

四、校训在学院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已渗透到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各个环节:

  • 教学体系:通过“课程思政”落实“厚德”,在专业课程中嵌入职业道德模块;实训课程占比超50%,践行“强技”目标。
  • 学生活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技能文化节”,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120余项,彰显校训成果。
  • 校企合作:与汉江工具厂、陕飞集团等共建“工匠班”,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强化“敬业创新”的职业素养。

此外,校训还被赋予国际化内涵。学院与德国、日本职教机构合作,引入“双元制”模式,使“强技”标准与国际接轨。

五、校训对师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校训通过制度化与文化活动内化为师生行为准则:

  • 教师层面:将校训纳入师德考核,开展“最美职教人”评选,树立“德技双师型”教师标杆。
  • 学生层面:新生入学第一课讲授校训渊源,毕业典礼重温校训誓言,形成文化传承闭环。
  • 校友影响:优秀校友案例被编入教材,如创业典型体现“创新”,大国工匠代表诠释“敬业”。

研究表明,校训的引导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2021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83%的企业认为该校学生“职业稳定性高于同类院校”。

六、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校训持续释放生命力:

  • 政策契合度:与国家“职教二十条”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等要求高度契合。
  • 数字化转型:校训中的“创新”延伸至数字化技能培养,学院建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适应智能制造业需求。
  • 文化辐射:校训成为汉中“职教园区”共享理念,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形成育人合力。

未来,学院计划进一步拓展校训内涵,例如将“绿色技能”“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融入“强技”范畴,使校训始终保持时代性。校训作为精神旗帜,将持续引领学院向“省级双高院校”目标迈进。

七、校训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社会影响

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深入分析,具有多重延伸价值:

  • 职教理论补充: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微观案例。
  • 文化比较视角:与德国“工匠精神”、日本“匠人文化”对比,凸显中国职教的文化独特性。
  • 社会认同提升:通过校训传播改善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

有学者指出,该校训模式已被多所中西部高职院校借鉴,形成“价值观引领+技能落地”的普适性经验。其成功关键在于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培养标准,例如将“厚德”细化为“志愿服务时长”“企业道德评价”等具体指标。

八、校训载体建设与传播策略

学院通过多元化载体实现校训的可视化与场景化传播:

  • 物质载体:校训石、文化长廊、实训基地标语等构成空间传播网络。
  • 数字媒介:开发校训主题微课、短视频,在“两微一抖”平台年均发布相关内容200余条。
  • 艺术表达:校歌《匠心之路》歌词融入校训,话剧《匠心》以校友故事演绎“敬业创新”。

这种全方位渗透的策略显著提升了校训的感知度。2023年问卷调查显示,98%的师生能准确复述校训内容,87%认为校训对自身行为“具有较强约束力”。

九、校训完善机制与动态调整

为确保校训的时代适应性,学院建立了系统的更新机制:

  • 定期评估:每五年组织专家、校友、企业代表召开校训研讨会,评估实施效果。
  • 意见征集:通过教代会、学代会等渠道收集修订建议,例如2021年新增“劳模工作室”强化“敬业”实践。
  • 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院校校训变迁规律,为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学院正探索将“数字素养”“跨文化能力”等新要求融入校训解读,保持其前瞻性。这一动态调整模式,使校训既保持核心稳定,又能与时俱进。

汉	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优秀的校训既是文化符号,更是行动纲领。从课堂到车间,从校园到社会,“厚德强技、敬业创新”将持续塑造具有汉中特色的职教品牌,为区域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校训文化,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益范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27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