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福建理工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闽理工校训渊源)

福建理工大学校训的历史与内涵评述 福建理工大学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理工类高校,其校训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内核。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呼应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这八个字承载着学校对师生的道德要求、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时代意义。 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福建理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晚清时期的工业学堂,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逐步发展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校训的最终确立,既是对学校百年办学传统的总结,也融入了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明德至诚”强调道德修养与诚信精神,而“博学远志”则鼓励师生拓展学识、胸怀理想。这种双重导向,使校训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为人才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下将详细解析校训的具体内涵、历史沿革及其现实意义,展现福建理工大学的精神风貌。

一、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具体解析

明德至诚”与“博学远志”分别从道德与学术两个维度提出了要求。
  • 明德至诚:这一句源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至诚”则出自《中庸》,意为极致真诚,体现了学校对师生品格的要求。在当代教育中,它倡导诚信立身、责任担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 博学远志:“博学”源于《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强调广泛学习与专精结合;“远志”则鼓励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这一句反映了学校对学术探索与社会贡献的重视。
校训的二元结构,既注重内在修养,又关注外在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价值观。

二、校训的历史沿革与形成背景

福建理工大学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学校发展逐步凝练而成。
  • 早期渊源: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896年创办的福州苍霞精舍,后发展为福建高等工业学堂。当时的教育宗旨以“实业救国”为主,虽未明确校训,但“勤奋务实”的精神已深入人心。
  • 合并与调整阶段:20世纪50年代,学校经历多次院系调整,合并了多所院校的工科资源。这一时期,办学理念逐渐聚焦于“工业报国”,为后来校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正式确立:2002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为总结办学传统并面向未来,校方广泛征集意见,最终确定“明德至诚,博学远志”为校训,并于2003年正式发布。
这一校训的诞生,既尊重了历史传统,又契合了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校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融合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福建理工大学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
  • 人才培养:学校以校训为指导,构建“德才兼备”的教育体系。例如,通过思政课程强化“明德至诚”,通过创新实践平台落实“博学远志”。
  • 科学研究:校训中的“博学”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中,而“远志”则激励师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攻关。
  • 社会服务:学校鼓励师生践行“至诚”精神,参与乡村振兴、科技扶贫等项目,彰显高校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融合使校训不仅是口号,更成为师生行动的指南。

四、校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对学校乃至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化建设:校训通过校史馆、文化节等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标识。
  • 社会认同:校友在各行各业践行校训精神,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例如,不少杰出校友在工程领域取得成就,体现了“博学远志”的实践价值。
  • 教育示范:福建理工大学的校训被多所高校借鉴,成为探讨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典型案例。

五、校训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背景下,校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德育为先:面对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明德至诚”强调道德定力,帮助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底线。
  • 创新驱动:“博学远志”呼应“新工科”建设需求,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家国情怀:校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体现了理工科人才的时代担当。

六、师生对校训的认知与实践案例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师生的践行。以下是典型案例:
  • 教师层面:机械工程学院某教授团队坚持“至诚”科研,攻克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 学生层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组成“远志”创新社,研发环保材料并成功创业。
这些案例表明,校训已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动力。

七、校训的传承与未来发展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校训需要动态传承。
  • 数字化传播: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校训影响力,如制作短视频解读其内涵。
  • 国际化拓展:在跨境教育合作中融入校训精神,促进文化交流。
  • 时代化阐释:结合人工智能、碳中和等议题,赋予校训新的解释维度。
福建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其生命力将在不断创新中延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30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