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青岛黄海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青岛黄海学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青岛黄海学院的校训是“知行合一”。这则校训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知行合一”理念的继承与发扬。校训的确立,与学院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及其办学使命紧密相连。作为一所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的民办本科院校,黄海学院从创立之初就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知行合一”的校训精准地回应了这一使命,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行动的结合,反对空谈阔论,注重实践实效。
这不仅是治学育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学生未来立身处世的宝贵指南。追溯其历史,“知行合一”理念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历程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早期强调技能与实践,到如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始终是凝聚师生共识、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旗帜,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的塑造,是青岛黄海学院身份认同与价值追求的核心体现。

青岛黄海学院校训“知行合一”的深度阐释与历史脉络


一、 校训文本的溯源与哲学内涵

青岛黄海学院将“知行合一”确立为校训,这一选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现实指向。“知行合一”这一哲学命题,最广为人知的倡导者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他针对当时理学界“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而不行、言行脱节的流弊,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知”并非单纯指书本知识或理论认识,更是指内在的道德良知和是非判断;“行”也不仅仅指外在的身体行动,还包括意念发动处的心理活动。他深刻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意味着,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实践的冲动和指向,而真正的“行”则必然是在“知”(良知)指导下的自觉行动。二者本是一体,不可割裂。没有行动支撑的知识是空洞的,缺乏知识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

黄海学院取其精髓,将其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语境中,赋予了“知行合一”新的时代意义:

  • “知”的现代诠释:在这里,“知”代表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识文化知识、科学方法论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它是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基础。
  • “行”的现代拓展:“行”则涵盖了所有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项目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等。它是检验真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关键途径。
  • “合一”的核心要求:“合一”是校训的灵魂,它要求学校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学习不能止于书本记忆。它强调要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用理论来指导和提升实践的层次与效能,最终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和谐发展。

这一校训从根本上指引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即要培养的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知识储存器”,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动因

青岛黄海学院“知行合一”校训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与学校创办和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从宏观教育背景看,学校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等教育迎来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特别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难以完全适应这种需求。
因此,一所新兴的民办院校要想立足并形成特色,必须找准定位。“知行合一”的理念恰好契合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为学校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核心哲学依据。

从学校自身发展历程来看,黄海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后期创建的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的基因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实践导向。在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后,学校面临着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确保本科教育质量同时又保持应用特色的挑战。“知行合一”校训的提出和确立,正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它既继承了学校注重实践的传统,又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办学理念的升华和延续。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青岛作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制造业基地,拥有浓厚的务实、创新氛围。地处黄海之滨,校名中蕴含“黄海”二字,也隐喻着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行合一”所倡导的务实作风和经世致用理念,与青岛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有助于学校更好地融入地方、服务地方。

因此,“知行合一”校训是学校在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理性审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性文化选择。它凝聚了创办者和早期建设者的教育理想,也体现了学校对高等教育规律的尊重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执着追求。


三、 校训对学校办学实践的具体指引

“知行合一”绝非一句悬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切实渗透到青岛黄海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大幅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结合,鼓励开设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强调学生参与的课程。
例如,在工科专业,大力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在商科专业,积极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开展模拟运营;在艺术专业,强调创作与实践结合。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升华认识。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不仅看重教师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水平,也高度重视教师的行业经历和实践能力。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更能贴近实际,更能有效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真正成为“知行合一”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在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营造上,“知行合一”倡导的是一种务实、勤奋、勇于实践的作风。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行”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校园文化强调反对空谈,崇尚实干,使得“知行合一”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在产学合作与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与众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产业学院等。这些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实践(“行”),也促使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调整专业和课程内容(“知”的更新),形成了“知”与“行”在校企互动中的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应用前景,激发学习动力。


四、 校训的演进与当代价值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青岛黄海学院对“知行合一”校训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其内涵日益丰富。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行合一”被注入了强烈的创新内涵。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将现有知识熟练应用,更鼓励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勇于探索未知,尝试新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或成果。“行”成为了创新的源泉和检验场,“知”则为创新提供方向和工具。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正是“知行合一”促进创新的生动体现。

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知行合一”也指引着学生培养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大学教育所授予的“知”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知),并将其迅速应用于工作生活(行),实现自我迭代和终身成长。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知行合一”还蕴含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要求。“知”包括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行”则意味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就是希望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知”与“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此外,在全球化视野下,“知行合一”也鼓励学生具备国际眼光,了解世界前沿的“知”,并思考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实践和“行”,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五、 结语

总而言之,青岛黄海学院的校训“知行合一”,是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兴于时代进步的潮流。这四字箴言,简洁而深刻,质朴而有力,它不仅定义了学校的教育哲学,也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品格,更寄托了对每一位黄海学子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成为既博学多才又脚踏实地,既富于理想又勇于实践的有为青年。在未来的岁月里,“知行合一”仍将是青岛黄海学院砥砺前行、培育英才的根本遵循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67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3382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