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北师大建校时间背景)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北京师范大学的建校时间,官方确立为1902年。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指向一个单
一、孤立的开学典礼,而是根植于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革新运动——清末“壬寅学制”的颁布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
因此,理解北师大始于1902年,本质上是理解其与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的起点。其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在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深刻危机下,寻求自强之路的必然产物。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庚子事变的创痛,使清廷统治阶层与有识之士彻底认识到,仅靠引进西方“船坚炮利”的器物层面改革无法挽救国运,必须从培养新型人才的制度与文化根基上进行彻底变革。兴办新式教育,被视为“开启民智”、“培育师资”、“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而新式教育的推广,首当其冲需要大量掌握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正是在这种“教育救国”思潮成为时代最强音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发轫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直接前身,更标志着中国制度化、高等化师范教育的开端,承载了为国家民族复兴奠定人才基石的历史使命。从“师范馆”到独立建制的“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再到后来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直至今日的北京师范大学,其名称虽几经更迭,但其“师范”之本色与“教育兴邦”之初心始终未变。故而,1902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坐标,它更象征着一个古老文明在教育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北师大百年辉煌历史的源头活水。北京师范大学的肇始:清末新政与师范馆的创立(1902-1912)

十九世纪末,曾经的天朝上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风雨飘摇。一系列军事、外交上的惨痛失败,尤其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庚子之乱,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落后。朝野上下普遍意识到,延续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和传统儒学教育,已无法满足时代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一场旨在维护统治、寻求自强的“新政”改革在二十世纪初拉开帷幕,而教育改革成为其中的核心环节。

1901年,清廷下令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鼓励兴办新式教育。新式学堂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师资的极度匮乏。旧式文人不懂西学,而早期零星培养的少数新学人才远不足以支撑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建立一套能够系统、批量培养合格教师的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主持制订新学制。1902年8月15日(农历壬寅年七月十二日),清廷颁布了由他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因当年为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法定学制系统,虽然并未完全施行,但其开创性意义重大。

“壬寅学制”中明确规定设立“师范馆”,将其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高等教育机构。此时,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已于1898年成立,但因庚子事变一度停办。在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的计划中,设立师范馆成为首要步骤之一。1902年12月17日(农历壬寅年十一月十八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景山东马神庙原嘉公主府旧址正式开学招生。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庆日。师范馆的首批学生并非通过公开考试招收,而是由各省择优保送,共计79人。学制初定四年,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经史子集的范畴,涵盖了伦理、经学、教育学、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等现代学科。这种课程结构,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旨在培养既通晓中国传统学问,又掌握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师。

师范馆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 标志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制度化开端:此前虽有个别师范学堂出现,但多为中等程度或地方性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作为京师大学堂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级的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其设立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 承载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现代转型:它将教师的培养从传统的个人修养和科举功名路径,转向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训练,提升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
  • 是“教育救国”理念的具体实践:师范馆的诞生,直接回应了时代对新型人才的渴求,旨在通过培养优质师资来普及新式教育,最终达到开启民智、振兴国家的目的。

1904年,清廷颁布并实施了更为完善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根据新学制要求,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学制延长,培养目标更为明确。1908年,清政府决定将优级师范科从京师大学堂中独立出来,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择地于厂甸五城学堂地址兴建校舍。至此,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诞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独立的组织基础。

独立发展与高师精神的塑造(1912-1923)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政体的变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制度的革新。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出了“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教育方针,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界。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北京高师”)。这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体现了学校性质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在北京高师时期,学校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著名教育家陈宝泉、邓萃英等历任校长的苦心经营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设置日趋完善,办学理念日益清晰。

这一时期,北京高师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学科体系的扩充与深化:学校陆续设立了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多个部(相当于后来的学系),并创办了教育专攻科、体育专修科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师范教育学科体系。
    于此同时呢,开始创办《北京高师教育丛刊》等学术刊物,推动教育科学研究。
  • 办学思想的进步与革新:学校强调“以身作则”的师德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劳动教育”、“平民教育”等新思潮。校长陈宝泉提出了“诚实、勤勉、勇敢、恭敬”的校训,着力塑造高师学子独特的精神气质。
  • 成为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北京高师地处北京,得风气之先。师生们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北京高师的学生扮演了先锋角色。
    例如,五四游行队伍率先到达赵家楼的行为中,高师学生匡互生等是关键人物。这种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担当的精神,成为了北师大宝贵的传统。
  • 教育实习制度的完善:学校附属中学、小学的建设得到加强,为师范生提供了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确保了培养质量。

经过十余年的独立发展,北京高师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高等师范学府,被誉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它为全国中等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此同时呢,它也凝聚并初步形成了以“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为核心的“高师精神”。

升格为大学与抗战西迁(1923-1949)

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提升,将北京高师升格为师范大学的呼声日益高涨。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借鉴美国学制,鼓励设立单科大学。在此背景下,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后因北京改称北平,于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冠名“大学”的师范大学,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升格为大学后,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但同时坚守师范教育的核心使命。著名教育家范源濂、李煜瀛、李燕、徐炳昶等先后担任校长,延聘了黎锦熙、钱玄同、鲁迅(曾兼课)、李四光、翁文灏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来校任教,学术风气空前活跃。学校设立了研究院,培养研究生,推动学术创新。这一时期,北师大不仅在教育学科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文史、数理、生地等基础学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学术重镇。

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北师大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内迁,先后辗转于西安、汉中等地,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师生们颠沛流离,条件极其艰苦,但教学科研活动仍未中断,坚守着教育报国的信念。抗战胜利后,1946年,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

抗战时期的西迁办学,是北师大校史上悲壮而光荣的一页。它体现了师大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段经历也促进了学校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播撒了高等教育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与发展(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对旧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名,体现了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对北师大产生了深远影响。调整中,北师大的一些系科被并入其他高校(如音乐系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同时也并入了其他院校的相关系科(如辅仁大学主体与北师大合并)。燕京大学的教育系科也并入北师大。通过调整,北师大基本上成为了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学科为主的师范大学,综合性的色彩有所减弱,但师范教育的特色更加突出和纯粹。辅仁大学的并入,进一步增强了北师大的实力。

院系调整后,北师大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体系,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在这一时期,北师大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师资和建设人才,为建国初期的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学校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师资的培训工作,成为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工作母机”。

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师大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遭受了严重破坏,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被打乱,学校发展陷入停滞。尽管如此,许多师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学术追求和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的腾飞与新征程(1978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北师大也迎来了恢复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重新确立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工作重点。
随着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落实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北师大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成就最显著的时期。

这一时期北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在巩固传统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如环境科学、心理学、资源科学、管理科学、艺术与传媒等。目前,北师大拥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地理学、数学等众多学科位居全国前列。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多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 办学格局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学校形成了北京校区(包括海淀校园、西城校园等)和珠海校区“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珠海校区的建立是学校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现办学空间拓展的重要举措。
    于此同时呢,北师大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与世界各地众多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师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学校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坚持师范教育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深入人心。
  •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增强:北师大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心理、资源、环境等学科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进入新时代,北京师范大学继续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朝着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筚路蓝缕,到今日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的熠熠生辉,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历程,正是中国近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它用自己的辉煌成就,生动诠释了教育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基石性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95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67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