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晋中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晋中学院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晋中学院的校训“明德 博学 经世 创新”,是该校办学精神、育人理念与文化传承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晋中这片拥有深厚历史文脉的土地,并伴随着学校从初创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积淀与升华,反映了从师范教育到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内在要求。“明德”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博学”体现了对知识的广泛追求与严谨学风的要求,契合了高等教育的本质;“经世”则指向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实用主义导向,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紧密相连;“创新”是现代教育精神的灵魂,彰显了学校在新时代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决心。这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不仅指引着师生的言行,也塑造了学校的独特气质,成为晋中学院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核心标志。理解其内涵与演变,是深入把握这所高校精神图谱的关键。

晋中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进


一、 校训文本的逐字解读与整体意蕴

晋中学院的校训“明德 博学 经世 创新”由四个核心词组成,每个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时代要求,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实践,从知识积累到能力创造的完整教育逻辑链。

明德:立德树人的根本基石

“明德”一词,源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是动词,意为彰明、弘扬;“德”指光明正大的品德。它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对于晋中学院而言,“明德”置于校训之首,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它要求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这意味着:

  •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
  • 营造诚信友善的校园文化:在学术上倡导诚信,在人际交往中提倡友爱,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因此,“明德”是晋中学院人才培养的底色和根基,确保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博学:求知探索的广阔路径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倡导的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涉猎知识。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下,“博学”具有双重含义:

  • 知识的广度: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形成开阔的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 学习的深度:要求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动态,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于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晋中学院强调“博学”,旨在克服狭隘的专业主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它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和对学术追求的坚持。

经世:学以致用的价值导向

“经世”即“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理念与晋中学院“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它要求:

  • 紧密对接社会需求: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服务于晋中乃至山西省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 鼓励应用型科研: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面向地方、面向行业的应用型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经世”是连接“博学”与社会的桥梁,它确保学生的学习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落地生根,创造实际价值。

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将“创新”纳入校训,体现了晋中学院面向未来、追求卓越的雄心。其内涵包括:

  • 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 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途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营造创新文化:在校园中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师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和资源支持。

“创新”是校训逻辑链条的终点和最高追求,它要求师生在“明德”的基础上,通过“博学”积累,最终实现“经世”目标时,要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这四个词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明德”是方向保证,“博学”是能力基础,“经世”是实践目标,“创新”是发展动力。它们共同指引着晋中学院师生的人生与学术道路。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晋中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学校数十年办学历史积淀、文化传承与时代呼唤相结合的产物。其演变过程与学校自身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

师范教育的基因传承(1958-2000年代初)

晋中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建立的晋中师范专科学校等多家教育机构。在长达数十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时期,虽然可能没有形成今天这样凝练的正式校训,但“明德”(强调师德)和“博学”(强调师能)的精神内核已经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为晋中地区培养了大量合格师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经世”精神的体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事业。这种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为日后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取向。

升本与转型时期的理念整合(2004年及以后)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晋中师范专科学校等合并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晋中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专科到本科,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到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学校面临定位转型、理念重塑和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原有的师范精神需要继承,但新的综合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又要求注入新的元素。在这一背景下,系统总结办学传统、凝练新时代大学精神,形成一面引领师生团结奋进的文化旗帜,就显得尤为重要。校训的制定工作被提上日程。

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专家论证,学校最终确定了“明德 博学 经世 创新”这八个字。这一选择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前瞻性:

  • 继承性:“明德”和“博学”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
  • 发展性:“经世”明确指出了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服务面向,“创新”则回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 系统性:四个词汇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

校训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晋中学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了自身精神标识的塑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晋中学院并非将校训仅仅悬挂于墙头或印在宣传册上,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办学行为,将其精神实质渗透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

  • 德育为先:学校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落实“明德”要求。
  • 通专融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博学”理念。
    于此同时呢,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确保专业学习的深度。
  • 实践导向:大力建设实验室、实训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将“经世致用”落到实处。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鼓励结合地方实际需求。
  • 创新驱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开设创新学分,支持学生科研项目,激发“创新”潜能。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 师德考核: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确保教师队伍成为“明德”的表率。
  • 学术能力提升: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赴国内外访学交流,支持开展科学研究,以教师的“博学”带动学生的“博学”。
  • 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经世”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 环境熏陶:将校训置于校园醒目位置,通过校史馆、宣传栏、校园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使其深入人心。
  • 活动承载:举办以校训精神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演讲比赛、学风建设活动等,使抽象的校训变得可感、可触、可践行。
  • 榜样引领: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

在服务地方发展中

晋中学院主动融入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区域发展战略,围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地方主导产业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这正是“经世”和“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学校通过智库建设、技术转让、文化服务等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了高校与区域的互动共赢。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晋中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导航。面对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校训所强调的“明德”与“博学”提醒学校必须坚守育人初心,回归教育本真,狠抓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经世”与“创新”则指引学校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谋发展。

它是凝聚师生校友的情感纽带。校训是晋中学院人共同的身份符号和价值认同。无论在校师生还是毕业校友,都能从这八个字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凝聚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展望未来,晋中学院的校训将继续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学校前行。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校训的内涵也需要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解读。
例如,“博学”在信息爆炸时代更强调信息筛选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经世”的内涵可能随着全球性挑战的出现而更具国际视野;“创新”则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培养更具创造力和不可替代性的人才。晋中学院将在践行校训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继续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校训如同一颗种子,已在晋中学院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未来必将长成更加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荫庇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12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8558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