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西昌幼专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是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上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其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国家推动教育公平、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补齐学前教育短板的宏大叙事之中。学校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这一地理位置本身就决定了其肩负的特殊使命。凉山州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历史上因自然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制约,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高素质、专业化、特别是深谙本土文化和双语教学的幼儿教师队伍极为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的早期培养。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在这样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筹建一所能定向培养、精准输送优秀幼儿教师的高等学府,成为了凉山乃至整个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西昌民族幼专的应运而生,不仅填补了该区域幼儿师范高等教育的空白,更成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从规划到落成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与战略远见。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沿革与建校背景
一、 时代呼唤:建校的宏观历史与社会背景

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战略重心进一步向西部、向农村、向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议题。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愈发突出。而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始环节,对个体终身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在中国广袤的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像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样曾经深度贫困的连片特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历史欠账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师资短缺等问题交织并存。具体表现为:幼儿园数量不足,尤其是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低;现有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教师未接受过系统性的专业培养;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师极度匮乏;教师队伍稳定性差,高素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突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制约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行为习惯养成,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提升当地整体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脱贫攻坚战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均对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做出了部署。四川省作为拥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羌族聚居区的省份,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将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视为实现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共同营造了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学前师范教育的有利环境,催生了建立一所高起点、专门化的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迫切需求。


二、 区域需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里自然风光壮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育基础尤为薄弱。长期以来,凉山的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盼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凉山州学前教育实现了快速普及,幼儿园数量和入园率显著提升。但数量的快速增长背后,是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而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当时,凉山州乃至整个川西南民族地区,没有一所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本地幼儿教师的补充主要依靠省内其他师范院校培养或面向社会招聘,存在培养规模有限、针对性不强、文化适应性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彝族聚居区而言,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幼教知识技能,又了解彝族文化习俗、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本地化幼儿教师。这类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幼儿及其家庭沟通,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保育教育质量。

因此,在凉山州设立一所立足本地、面向基层、特色鲜明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现幼儿教师的本地化、专业化、规模化培养,成为破解凉山及周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
这不仅是提升凉山学前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策。学校的建立,承载着帮助民族地区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凉山未来发展夯实人才根基的重任。


三、 决策与筹建:从蓝图走向现实

顺应时代要求和地方急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筹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议题被提上日程。此项工作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凉山州委州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决策者们认识到,建设这样一所学校,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其能够承担起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幼儿教师队伍的使命。

筹建过程涉及规划选址、资金筹措、师资引进、专业申报、校园建设等多个复杂环节。学校选址于西昌市高等教育园区,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易于汇聚教育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师范院校的功能需求、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前谋划,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选调优秀教师、招聘应届毕业生等多种方式,初步组建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18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设立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年5月,国家教育部通过备案,标志着学校获得了正式的国家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事件,宣告了四川民族地区第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学校的成功获批,凝聚了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以及所有参与筹建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发展民族地区师范教育、补齐学前教育短板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四、 初创与发展:砥砺前行的早期岁月(2018年及以后)

2018年秋季,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迎来了首批新生。学校初创时期,虽然面临着基础设施仍需完善、管理经验有待积累、校园文化尚在培育等挑战,但全校师生展现出了昂扬的斗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迅速建立了基本的教学秩序和管理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初期重点开设了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小学教育(侧重方向)等核心专业,并逐步根据社会需求拓展专业领域,如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力求形成以幼儿师范教育为主体、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构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和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和“幼儿”两大特色。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与省内外高水平师范院校、幼教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校-地-园”协同育人机制,与凉山州及周边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设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见习、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致力于营造具有师范特色、民族风情和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师德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理想,立志扎根基层、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短短数年间,学校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招生范围逐步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凉山州及四川其他民族地区工作,有效缓解了当地幼儿教师紧缺的状况,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 特色与使命: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未来展望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清晰而独特的办学定位: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以培养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为主,兼顾小学教育等师资培养,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在民族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民族性: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注重研究和传承彝族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热爱民族地区、认同民族文化、具备跨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
  • 师范性: 坚守师范教育本位,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突出保教知识与技能培养,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未来从事幼教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 实践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基层幼儿园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区域性: 紧密对接凉山州及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面向未来,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于此同时呢,如何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是学校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学校将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园)合作,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幼儿教师,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它的成长历程,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一个生动缩影,也必将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48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8682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