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培黎校名渊源)

关于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校名渊源的评述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绝非简单的称谓选择,其背后蕴含着一段跨越国界、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深厚渊源,是学校精神内核与办学灵魂的集中体现。“培黎”二字,直接源自对国际友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Rewi Alley)深厚情谊与教育理念的崇高致敬。路易·艾黎于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创办了著名的“培黎工艺学校”,“培黎”寓意“为黎明而培训”,寄托着培养迎接新中国黎明之光的技术人才的美好愿景,同时亦蕴含“ scrape the dawn”或“为黎明而工作”的深刻内涵,象征着在黑暗中不懈努力、迎接光明的奋斗精神。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继承这一光荣名号,不仅是对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等先辈“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以及“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直接传承,更是将这种跨越时代的国际主义情怀与实干精神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之中。
因此,探究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校名的来历,实则是在追溯一段中西教育交流的佳话,解读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并理解一所学校如何将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的历程。这份渊源,赋予了学院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辨识度,成为其办学史上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旗帜。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校名的深厚渊源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而光辉的历史,连接着一位新西兰友人的中国情缘,一种独特教育理念的薪火相传,以及一所学校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创新的使命担当。要深入理解“培黎”二字的全部内涵,必须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西北,投向那位名叫路易·艾黎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和他所倾注心血的教育事业。


一、 溯源:“培黎”之名与路易·艾黎的培黎工艺学校

“培黎”校名的直接源头,是1940年代由路易·艾黎在中国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这所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与艾黎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教育理想紧密相连。

路易·艾黎其人及其教育理想

路易·艾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1927年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在此后长达60年的岁月里,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作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教育实践家。他目睹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特别是广大下层民众缺乏生计技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深刻认识到培养技术人才对于国家复兴的极端重要性。艾黎的教育思想深受其亲身实践和进步理念的影响,他坚信教育应服务于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教育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自力更生、改造社会的新型劳动者。

培黎工艺学校的创办与命名深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黎工艺学校应运而生。学校最初在陕西双石铺创办,后迁至甘肃山丹,最终在兰州立足。关于“培黎”校名的由来,主要有两层含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其丰富的内涵:

  • 中文寓意:“为黎明而培训”:这层含义最为直接和广为人知。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民族前途未卜,但曙光在前。“黎明”象征着新时代、新中国的到来。艾黎希望这所学校能够为即将到来的“黎明”培养建设人才,这些人才掌握实用技术,将成为建设新国家的骨干力量。这体现了艾黎对中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期待。
  • 英文谐音与引申义:“Scrape the Dawn”:另一种解释认为,“培黎”是英文“Bailie”的音译。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约瑟夫·贝黎(Joseph Bailie)的美国传教士和教育家。贝黎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在中国倡导生产教育、工读结合,其理念对艾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培黎”命名,既是对贝黎的致敬,也巧妙地将英文名与中文的“培养黎明”之意相结合。更有一种生动的阐释,将“培黎”引申为“Scrape the Dawn”,意为“刮取曙光”或“为黎明而工作”,形象地描绘了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努力开创光明的奋斗精神,这与学校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的情景高度契合。

因此,“培黎”从其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口号,一个艰苦奋斗的誓言,一个融合了国际友谊与教育理想的符号。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精神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成为艾黎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基地。其办学模式极具特色:

  • 手脑并用,创造分析:这是艾黎提出的核心教育原则。他坚决反对只动脑不动手或只动手不动脑的教育,强调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要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农场、工厂、矿场等生产单位的小社会。
  • 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学生通过劳动成果来支持学校的运转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自立精神。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模式使得学校能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 面向工农,有教无类:学校主要招收贫苦人家的子弟,特别是战争难童和当地农民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体现了教育公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国际主义背景: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得到了来自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友好人士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国际色彩,是国际友人援助中国事业的典范。

乔治·何克作为学校的校长,与艾黎并肩战斗,直至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更是为“培黎精神”增添了悲壮而光辉的一笔。“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段历史,为“培黎”这个名字注入了实干、合作、奉献、创新的灵魂。


二、 传承:从山丹到北京——校名的延续与精神的接续

新中国成立后,山丹培黎学校于1953年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今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继续为新中国培养工业建设人才。而“培黎”的火种,并未止步于西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的精神在北京得到了新的传承。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诞生背景

19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办高等学校开始涌现。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前身——北京培黎职业大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

继承“培黎”之名的初衷与意义

创办者选择“培黎”作为校名,绝非偶然,其深意在于:

  • 主动的精神传承:创办者们深切认同路易·艾黎的教育思想和培黎学校的办学精神。他们希望将这面旗帜在北京、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高高举起,将“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和使命担当。
  • 明确的价值导向:“培黎”这个名字本身,就宣示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不是培养脱离实际的理论家,而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即“为黎明而培训”的现代建设者。这一定位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高度吻合。
  • 珍贵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品牌:“培黎”这个名字承载着光荣的历史和国际友谊的佳话,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沿用此名,可以借助其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文化品位,为初创期的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品牌效应。
  • 对路易·艾黎的深切纪念:路易·艾黎晚年长期在北京居住,对中国充满感情。在北京创办一所继承其教育思想的学校,也是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最好纪念。艾黎本人及其亲属也对北京培黎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关注和支持,这使得这种传承更具直接性和亲切感。

因此,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历史上的培黎学校血脉相连,肩负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光大“培黎精神”的历史使命。


三、 弘扬:新时代“培黎”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升格为职业学院并定名为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后,学校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培黎”校名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精神特质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度融合。

“手脑并用”理念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学校将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作为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操作和岗位实习机会。
  •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未来工作环境无缝对接。
  •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从“工匠”到“创造者”的升华。

这些举措,正是对“手脑并用”这一核心理念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具体化和深化。

“为黎明而培训”使命的当代延伸

今天的“黎明”,已不再是战争年代的民族解放,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学校对“为黎明而培训”的使命有了新的理解:

  •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北京市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设置和调整专业,聚焦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为首都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应对未来职业挑战: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迎接未来职业世界的挑战,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不仅传授技能,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主义情怀的当代体现

路易·艾黎带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今天表现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培黎职业学院致力于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与国外院校开展师生交流、课程合作、文化交流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对培黎初创时期国际色彩的延续和发展。

“努力干,一起干”工合精神的校园文化浸润

学校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工合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宣传培黎历史、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营造实干、合作、奉献的校园氛围,激励师生脚踏实地,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是一条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起源于路易·艾黎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播下的教育火种,承载着“为黎明而培训”的初心和“手脑并用”的智慧。经过从山丹到北京的地理迁徙,从中等技术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跨越,“培黎”二字所代表的精神内核不仅未曾褪色,反而在时代的洗礼中愈发璀璨。它时刻提醒着这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不忘来路,铭记那份国际主义的深情厚谊,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准则,肩负起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时代重任。这个名字,是荣誉,是传承,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83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1372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