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东北师范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东师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东北师范大学坐落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名城长春,是一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肇始于1946年创建的东北大学,其诞生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国家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建设的历史洪流之中,承载着为新中国培养急需师资人才的光荣使命。近八十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秉承“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其校史不仅是一部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与国家教育事业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并肩前行的奉献史。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辗转办学,到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与独立建校;从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到新世纪以来的战略转型与“双一流”建设,东北师范大学始终站在中国教师教育的前沿,为国家输送了数十万计的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工、管、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持续闪耀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星空。

东北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位列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拥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两个主要办学地点,总占地面积广阔,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历史重任。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构建了以教师教育为显著特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世界史、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影响力。学校拥有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体系,设有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东北师范大学汇聚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学术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造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教师与拔尖创新人才。其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优良品质而深受社会好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已成为中坚力量。

科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东北师范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在基础教育研究、应用文科研究、生态环境研究、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学校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开放办学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与全球众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合作办学、学生交换、教师互访、联合科研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教师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继续为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东北师范大学校史概述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的奋斗史诗。其发展脉络清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历史阶段:


一、 肇始与初创:东北大学时期(1946-1950)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首府佳木斯市创建的东北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东北解放区建设急需大量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形势而创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和时代特征。

  • 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东北根据地,亟需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在此背景下,东北大学应运而生,首任校长由著名教育家张学思担任。
  • 办学特点: 学校初期以短期培训干部为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实行“抗大式”的办学模式,师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土地改革、支援前线等社会实践,体现了“教育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的方针。
  • 辗转迁徙: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学校先后辗转于佳木斯、吉林市、长春市等地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师生们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办学毅力。
  • 初步奠基: 这一时期,虽然办学形式灵活多变,但为学校积累了最初的办学经验,凝聚了创业精神,并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政干部和文教人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转型与定名: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与东北师范大学的成立(1950-195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师范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1950年,根据国家第一次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部署,东北大学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标志着学校办学重心正式转向师范教育。

  • 更名定址: 1950年4月,学校正式定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并迁入长春市现自由校区所在地,结束了辗转办学的历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 院系整合: 在院系调整中,学校陆续并入或吸收了其他院校的相关科系,如沈阳东北教育学院的师生、大连大学基础教育学院的部分力量等,壮大了师范教育的师资和规模。
  • 体系构建: 学校开始系统构建师范教育体系,设立了一系列专门培养中学教师的系科,如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等,并建立了附属中学、小学作为教育实习基地。
  • 苏联模式影响: 这一时期,学校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广泛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师范教育模式,为形成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教学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师范大学之一,成为东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


三、 探索与曲折:在调整中前行(1958-1977)

从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教育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东北师范大学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探索与曲折并存的时期。

  • “教育革命”时期: 1958年后,学校一度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加强生产劳动和实践环节,但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 易名风波: 1958年,学校曾下放吉林省管理,并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这一名称一直使用到1980年。
  • 文革十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破坏,招生中断,教学科研活动基本停滞,大批教师受到迫害,学校事业遭受重大损失。
  • 恢复招生: 1970年代初期,学校开始尝试恢复招收工农兵学员,但在极左路线干扰下,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尽管面临巨大困难,许多教职工仍在逆境中坚守教育岗位,为日后学校的恢复和发展保存了力量。


四、 恢复与振兴: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1978-1999)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东北师范大学也进入了恢复、改革、振兴的快车道。

  • 拨乱反正: 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 复名与发展: 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东北师范大学”校名,标志着学校重新回归国家师范教育重点序列。学校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研究生教育开始迅速发展。
  • 教学改革:
  •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如实施主辅修制、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等,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 科研提升: 科学研究受到空前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取得长足进步,一批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得以建立,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 新校区建设: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学校于1990年代开始规划建设净月校区,为21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拓展了物理空间。

这一时期,东北师范大学巩固了其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迈向新世纪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 跨越与腾飞:新世纪以来的战略转型与“双一流”建设(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东北师范大学开启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

  • “211工程”重点建设: 学校成功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重点支持,学科建设和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 办学格局优化: 净月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一体两翼”(以自由校区为主体,净月校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办学新格局,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 战略转型: 学校适时提出从传统师范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战略目标,在保持教师教育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
  • “双一流”建设: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 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今天的东北师范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秉承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纵观东北师范大学近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战火中诞生,在建设中成长,于改革中壮大,向一流中奋进,其每一步足迹都深刻烙印着国家与时代的印记。学校始终以振兴国家教育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段辉煌的校史,是激励全体东师人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88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439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