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云南师范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云南师范大学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云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省教师教育的重镇,其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要准确理解其创始人是谁,前身为何,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国家命运的脉络中进行考察。这所大学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一所传奇的战时联合大学紧密相连。普遍而言,云南师范大学的创始人并非单一的某位历史人物,而是一个代表着国家意志与学术理想的集体决策层,其核心推动力量是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统筹规划,而具体的历史执行者和精神象征则是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他作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常务会主席,实际主持联大校务。而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则清晰地指向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抗战胜利后北返复员时,应云南各界强烈呼吁而遗留在昆明的师范学院,即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这一渊源决定了云南师范大学从诞生之初就深深烙印着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继承了其宝贵的教育理念、学术传统和爱国情怀。
因此,探讨云南师范大学的起源,本质上是在追溯西南联大在红土高原上播下的教育火种如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关乎一所高校的建立,更是一部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同呼吸的壮丽篇章。


一、 时代背景:抗战烽火与教育长征的必然产物

要深刻理解云南师范大学的起源,必须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地区迅速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位于北平、天津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精华,首当其冲地面临着毁灭的威胁。为存续中国文化的血脉,保护国家未来的知识精英与建设力量,国民政府教育部毅然决定将三校南迁,联合组建一所临时大学。

这场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长征”就此开启。三校师生历经千辛万苦,先是南下至湖南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战火迅速蔓延至华中,长沙亦非久留之地。1938年2月,师生们再次分三路西迁入滇。其中最艰苦的一路,是由近300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在闻一多、曾昭抡等教授带领下,徒步跋涉三千余里,历时68天,最终抵达昆明。这场迁徙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淬炼,它铸就了未来西南联大乃至其后继者云南师大“刚毅坚卓”的不朽品格。

1938年4月,三校师生会师昆明,奉教育部令,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诞生于危难之际的大学,在昆明的八年时间里,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却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术大师,培养了无数蜚声中外的人才,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它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抗战时期重要的精神堡垒,被誉为“民主堡垒”。抗战胜利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组成联大的三校将返回平津原址复员,那这所伟大大学在云南的根基该如何延续?它对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该如何维系?这直接催生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的诞生。


二、 创始奠基:集体决策与梅贻琦的关键角色

谈及云南师范大学的创始人,首先必须明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集体决策。其核心推动力来自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基于国家战后教育重建的整体规划。教育部充分认识到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年,已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若其完全北返,将造成云南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资培养体系的巨大真空。
因此,教育部决定利用联大留下的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在昆明永久设立一所高等师范学院,以继续为西南地区培养亟需的中学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

在这一国家层面的决策框架下,具体执行和奠基工作的核心人物,是西南联大的实际主持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梅贻琦先生作为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两位常委常驻重庆,联大日常校务主要由梅贻琦主持),是联大能够“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的关键所在。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公正的处事风格和深邃的教育理念,赢得了三校师生的一致尊敬。在联大北返复员的复杂过程中,梅贻琦先生积极奔走,贯彻落实教育部设立永久性师范学院的决议。

他主持校务会议,协调各方关系,将联大师范学院的部分师资、图书仪器、校舍(如昆华工校、昆华北院等部分校舍)划归新成立的师范学院。
于此同时呢,他力主由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查良钊先生出任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的首任院长,确保了办学理念和精神的传承。
因此,虽然梅贻琦先生本人并未直接担任昆明师范学院的院长,但他作为西南联大的掌舵人,为这所新学院的创设铺平了道路,规划了蓝图,并输送了最核心的“基因”。可以说,他是云南师范大学当之无愧的主要奠基人和精神创始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深深影响了这所新兴学府。


三、 前身确立: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的直系前身,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而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又直接脱胎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这是一个清晰的谱系传承关系。

西南联大本身设有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其师范学院的设立,源于1938年国民政府推行“战时教育方针”,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以应抗战建国对大量师资的迫切需求。联大师范学院于同年12月正式成立,开设了公民训育、国文、英语、数学、史地、理化、教育等学系,开始了在云南培养高等师资的历程。在联大期间,师范学院为云南及大后方输送了大量教育人才,其教育实践和研究也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宣告圆满完成战时使命,三校开始分批北返复员。根据教育部指令,为“酬答云南人民八年之厚遇”,西南联大的“所有三校之校舍校产”尽数留赠云南地方。而作为联大永久留在云南的实质性部分,便是以其师范学院为基础,成立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46年8月1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云南师范大学独立办学历程的开端。

新成立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几乎全盘继承了联大师范学院的衣钵:

  • 师资队伍:一批原联大师范学院的教授,如查良钊、胡毅、徐继祖、邱椿、汪懋祖等,留任昆明师范学院,构成了建院初期的教学骨干。
  • 校舍设备:继承了联大在昆部分校产,如大西门外原昆华中学北院等地作为校址。
  • 学系设置:延续了联大师范学院的系科设置,继续致力于中学师资的培养。
  • 精神传统:最根本的是,它继承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和“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因此,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的成立,不是一所全新大学的创建,而是西南联大师范教育事业的直接延续和制度化定格。它是联大留给云南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四、 历史沿革与校名变迁:从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到云南师范大学

自1946年成立以来,学校随着国家的发展变革,经历了数次重要的校名变更,每一次变更都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与发展。


1.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时期(1946-1950)

这是学校的初创与奠定基础时期。在首任院长查良钊及后续领导的努力下,学院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九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为云南及周边省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昆明师范学院时期(1950-1984)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去除了“国立”二字,纳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学校虽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波折,但在培养新型人民教师、适应社会主义教育建设需要方面,依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云南师范大学时期(1984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适应云南省经济社会建设对更高层次、更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这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办学定位的一次重大提升和拓展。它标志着学校从一所单一性的师范学院,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工艺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转型。此后,学校相继进入云南省属重点大学建设行列,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真正成为云南省教师教育的龙头、西南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五、 精神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彰显

云南师范大学最独特和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其与生俱来的西南联大基因。这种基因已内化为学校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爱国奉献的精神。西南联大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今天的云南师大,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地方发展作为己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西南边疆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严谨治学的传统。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术高标准,大师云集,学术自由风气浓厚。云南师大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教学质量,注重学术创新,营造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校园氛围。

再次,是刚毅坚卓的品格。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云南师大的校训。它象征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意志。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云师大人克服困难,不断追求卓越。

为了弘扬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云南师范大学在校园内建立了西南联大旧址纪念馆和博物馆,将其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史教育基地。每年新生入学,参观联大旧址、了解校史是必修课。学校还设有“西南联大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延续联大的学术薪火。这些举措确保了联大精神不是停留在故纸堆中,而是活生生地融入了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软实力。

云南师范大学的创立,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保存和延续教育文脉的战略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发挥了关键的奠基作用。其前身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直接脱胎于传奇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这使得云南师大从诞生之日起就站在了一个崇高的历史起点上。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名称虽几经变更,但其作为西南地区教师教育重镇的核心使命从未动摇,而其灵魂深处所承载的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更成为其砥砺前行、不断创造辉煌的不竭动力。这段独特而光荣的历史,构成了云南师范大学最鲜明的身份标识和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源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58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0126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