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安徽艺院校训及历史)

关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 博艺 弘美 创新”,是该校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不仅构成了学院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深刻反映了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艺术高职院校的历史积淀与时代追求。“厚德”居于首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道德修养视为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石,体现了艺术教育中“德艺双馨”的优良传统。“博艺”则指向专业技能的广度与深度,要求师生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深耕不辍,同时具备广博的艺术视野和综合素养,契合了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应用的特点。“弘美”是艺术院校的核心使命,意味着不仅要发现美、创造美,更要传播美、弘扬美,承担起以优秀艺术作品服务社会、引领风尚的文化责任。“创新”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紧密相连。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6年创建的安徽艺术学校,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历程,从单一的中等艺术教育发展到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校训的提炼与确立,正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晶。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汇了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回应了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艺术人才的要求,是引领学院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安徽省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确立的“厚德 博艺 弘美 创新”校训,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代艺苑学子的成长方向。这简洁有力的八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是其数十年办学历史积淀下的文化瑰宝。要深入理解这则校训,必须将其置于学院的发展长河与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剖析其每一词语的千钧之力,追溯其形成与演变的脉络。


一、 “厚德”之基: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厚德”二字,源远流长,语出《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将崇高的道德修养置于校训之首,深刻揭示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将“立德”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

“厚德”强调了德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创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人格修养的外化。一个缺乏良好道德情操的艺术家,难以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启迪思想的优秀作品。学院深刻认识到,培养艺术人才,必须先教其做人,使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因此,“厚德”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艺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厚德”体现了对“德艺双馨”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艺品即人品”的观念深入人心。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扎根于深厚的徽文化沃土,徽商“贾而好儒”、重教兴文的传统,以及历代文人雅士对气节与操守的看重,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院的育人理念。校训将“厚德”前置,就是明确宣告:学院所追求的,不仅是培养技艺精湛的艺人,更是造就道德高尚的艺术家。这既是对中华美育精神中“修身养性”核心的坚守,也是对当下社会环境中某些浮躁风气的自觉抵制。

在实践中,“厚德”体现为一系列具体举措: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厚德”是校训的根基,它确保了学院培养的人才方向正确、底色鲜明。


二、 “博艺”之求:专业素养的全面锤炼

“博艺”是对师生专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的明确要求。“博”意味着广博、渊博,“艺”则指艺术技能、学识。二字合璧,表达了学院希望师生在艺术道路上既要专精,又要博通,成为具备扎实功底和广阔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要求首先根植于学院深厚的专业办学历史。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安徽艺术学校,自创建之初就开设了黄梅戏、美术、音乐等多个专业,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学院逐步构建了涵盖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设计、传媒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专业体系。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天然地要求师生不能固步自封于单一领域,而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艺术感知力。“博艺”正是对这种办学特色的提炼和升华。

“博艺”的内涵体现在多个层面:

  • 技艺的精深: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上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核心技能,达到“精”的程度。这是立足之本。
  • 知识的广博: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中外艺术史论、文化经典、美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艺术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 视野的开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艺术流派、风格,了解当代艺术发展趋势,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 能力的复合: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策划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养。

为了实现“博艺”的目标,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专业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推行“教学、创作、实践”一体化,通过项目制教学、工作坊、艺术采风、毕业展演等形式,拓宽学生的艺术实践平台;在师资建设上,聘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营造开放、交流、互鉴的学术氛围。
因此,“博艺”是学院对专业化、高质量艺术职业教育的不懈追求。


三、 “弘美”之责:艺术使命的自觉担当

“弘美”是艺术院校天然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弘”意为弘扬、光大,“美”即一切美好事物,特指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校训纳入“弘美”,彰显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不仅致力于培养艺术技能的传承者,更致力于培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时代风尚的引领者。

从历史维度看,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始终与繁荣安徽乃至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使命紧密相连。早在建校初期,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文艺院团培养后备力量,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如黄梅戏、徽剧)、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基因,决定了学院必须具有“弘美”的担当意识。
随着时代发展,学院的“弘美”职责进一步扩展,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上升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

“弘美”的具体实践路径丰富多样:

  • 创作优秀作品:鼓励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用美的作品滋养大众心灵,展现时代风貌。
  • 开展艺术普及:面向社会举办艺术展览、演出、讲座、公开课等,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
  • 服务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规划、文旅融合等项目,用艺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使艺术之美融入人民生活。
  • 坚守文化自信:在教育教学和艺术实践中,注重挖掘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安徽故事。

“弘美”使得学院的办学活动超越了单纯的技能传授,赋予了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它要求师生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联系起来,自觉成为美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四、 “创新”之魂: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校训的点睛之笔,是学院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将“创新”纳入校训,体现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面向未来、勇于变革的进取精神。

学院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创新、适应变革的历史。从安徽艺术学校到升格为高职学院,从传统的戏曲、美术专业到增设动漫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每一次跨越都是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的结果。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形态、传播方式、审美需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固守成规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创新”成为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必然选择。

“创新”在校训中的含义是多维的:

  • 艺术观念的创新:鼓励师生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和风格语言,追求艺术的独创性。
  • 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专业建设的创新:紧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方向。
  • 传承方式的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介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院通过设立创新激励机制、支持师生艺术创作与科研项目、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等方式,将“创新”理念落到实处。它激励着师生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创造的勇气,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 校训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回响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提炼和正式确立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与学院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在早期的安徽艺术学校时期,学校虽未有如今这般系统凝练的八字校训,但“严苛的基本功训练”、“注重实践”、“德艺双馨”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口耳相传、身体力行的行为准则。这些朴素的理念为日后校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安徽艺术学校于2003年升格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办学层次实现跨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院迫切需要一套能够统领全局、彰显特色、激励人心的价值表述系统。于是,在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凝练办学传统、展望未来发展愿景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精心的提炼,“厚德 博艺 弘美 创新”这八字校训得以正式确立。

这一校训的诞生,是学院办学思想的一次重要升华。它既继承了历史的优良传统,又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

  • 它呼应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方针,强调了德育的极端重要性。
  • 它契合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强调了技能的广博与实用。
  • 它响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强调了艺术院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
  • 它体现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自此,这八字校训被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写入学生手册,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并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等载体,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成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基因。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 博艺 弘美 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厚德”是根本,确保人才成长的正确方向;“博艺”是基础,提供人才立足的专业支撑;“弘美”是使命,赋予人才奋斗的社会价值;“创新”是动力,激发人才发展的无限潜能。这则校训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它不仅是对学院过去近七十年办学精髓的总结,更是引领其在新时期乘风破浪、再创辉煌的行动指南。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人,要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技艺精湛、善于弘扬美、勇于创新的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30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2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