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思政教育)

关于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综合评述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格局。总体来看,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体系较为完整、载体不断丰富、与专业教育结合日益紧密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推动教学改革,力求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于此同时呢,构建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在实践层面,学校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生管理与服务全过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当然,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内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和渗透力,仍是其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但整体而言,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位清晰、措施扎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政治支撑。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阐述


一、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其顶层设计体现了系统性和前瞻性。学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确立了“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

  • 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学校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重大事项,确保思想引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 制度保障完善: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实施、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考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了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体系。
  • 资源投入持续:学校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场地建设等方面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倾斜,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项目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在此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 教学改革深化:为改变传统思政课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专题式教学、问题链教学等方法,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启发性。鼓励教师将地方特色文化(如闽南文化、海丝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使理论讲授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
  • 师资队伍优化: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举办教学竞赛、支持学术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强调教师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 实践教学强化:认识到实践环节对于理解理论的重要性,学校着力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现代化企业、新农村示范点等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研,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三、“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赖思政课,必须将所有课堂都打造成育人主阵地。
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其工作的另一大亮点。

  •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要求各专业教师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价值引领功能。
    例如,在工科类专业教学中,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在经管类专业中,突出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合规守法的法治意识;在艺术类专业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与创新精神。
  • 示范引领与培训推广: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组织专题培训和教学观摩等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 评价机制协同: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学评价、专业评估和教师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教师自觉将育人职责融入课堂教学。


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毛细血管”,关乎教育的温度和实效。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在此方面注重精细化和人性化。

  • 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他们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进行常态化、个性化的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
  • 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围绕重要纪念日、时事热点、校风学风建设等,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讲座论坛、征文演讲等,如“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主题教育”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想文化氛围。
  •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展普测、咨询、危机干预等工作,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积极运用校园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络思政品牌栏目,传播主流价值,回应学生关切,净化网络空间,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五、校园文化与实践育人的融合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延伸课堂。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实践育人。

  • 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结合办学定位和地域文化,打造具有信息工程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社团巡礼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制度化: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接触基层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表彰,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 榜样示范作用发挥: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奋发向上。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思潮多元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如何推动“课程思政”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化,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更深层次融合等。

面向未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预计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实现精准施策;将更加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持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凝聚更强大的育人合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前行,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69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3296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