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校名渊源)

关于西北师范大学校名来历的综合评述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名,并非一个孤立的地理标识,其背后承载的是一段跨越三个世纪、辗转千里、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厚重历史。其“西北”二字,远非单纯的地理方位指代,而是深刻烙印着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战略、文化使命与教育理想的宏大叙事。追根溯源,校名之变,实为学校办学主体、精神内核与时代责任演变之镜像。其渊源可上溯至庚子赔款背景下诞生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这奠定了其中国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的高起点与纯正血脉。抗战烽火中,学校西迁陕甘,扎根西北,其“西北”身份的雏形始于此时,是民族危亡之际教育火种保存与播撒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院校调整催生了独立的“西北师范学院”,标志着其作为区域性师范教育核心力量的使命正式确立。而最终由“学院”升格为“大学”,不仅是办学规模与层次的飞跃,更是对其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西北大地深耕不辍、成就卓著的权威认可。
因此,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迁徙史、一部服务西北的开发建设史,更是“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精神传统的传承史。理解其校名来历,就是理解一所大学如何将自身命运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洪流,并在其中铸就独特身份与不朽荣光的过程。


一、 源起京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基因奠立

要透彻理解西北师范大学校名中“师范”二字的深厚底蕴与崇高起点,必须将目光投向1902年的北京。其时,清政府在戊戌变法思潮影响下,兴学图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应运而生,这被视为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系统性地培养专门的教育人才,以应对旧式教育向新学转型的迫切需求。这一基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所学府与国家教育命脉的深刻关联。

其发展演变脉络清晰:

  •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年):开创先河,奠定师范教育基础。
  •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08年):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逐步成型。
  •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民国初年,承前启后,规模与质量显著提升。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23年):升格为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确立了其在师范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

这一时期的“北平师范大学”,代表了当时中国师范教育的最高水平。它汇聚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如黎锦熙、钱玄同、鲁迅、李达等,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了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关怀国是的传统。校名中的“师范”二字,在此刻被赋予了追求学术卓越、引领教育革新的核心内涵。这一“京派”基因,包括开放的视野、深厚的学术积淀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担当精神,成为学校日后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磨灭的文化烙印和精神财富。可以说,没有北平师范大学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与崇高声誉,后续“西北”篇章的书写将失去其最根本的学术底气与文化自信。


二、 烽火西迁:“西北”缘起的战时抉择与根基初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迅速沦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文脉与元气,众多高校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内迁。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院校共同西迁,最初在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战事急转直下,太原失守,西安告急,学校不得不再次南迁至陕西城固县,并于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这一名称的出现,是西北师范大学校名中“西北”二字的直接起源。这一命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战略意义:

  • 地理标识:明确学校已远离平津,扎根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战时教育机构地理位置的客观反映。
  • 战略考量:体现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建设抗战大后方”的国家战略。将内迁高校冠以“西北”之名,意在强调其服务西北、建设西北的使命,以教育力量支撑长期抗战。
  • 联合精神:“联合”二字体现了在国难当头之际,高校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

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进行改组,其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这一变化至关重要,它意味着北平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主体在新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空间下,以一个独立的、并以“西北”命名的机构得以延续和发展。李蒸先生作为首任院长,带领师生在城固艰苦办学,虽然条件极其简陋,但教学科研未曾稍歇,师范教育的火种在西北大地上顽强燃烧。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更长远地规划西北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校址设在兰州。自1941年起,学院开始分批迁往兰州。这一迁徙过程历时数载,充满艰辛,但最终成功在黄河之畔扎根。至此,学校完成了从华北到西北的地理位移,其“西北”身份也从战时的权宜之计,开始向永久性的、实质性的区域教育中心转变。在兰州的办学实践,使其真正深入西北社会,与这片土地的血脉联系日益紧密。


三、 扎根金城: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到甘肃师范的承转

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多数复员回原址。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师生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复员呼声,希望重返北平,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名与建制。经过激烈的讨论与权衡,出于对西北地区教育落后状况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整体教育布局的考虑,教育部最终决定,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永久留设兰州。这一决定,是学校发展史上又一个关键转折点,它正式确立了学校作为西北地区师范教育最高学府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留在兰州,意味着“西北”二字不再仅仅是一个战时地理标签或临时身份,而是成为学校永恒的使命与归宿。它必须直面西北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师资极度匮乏的现实,将自身的发展与整个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教育振兴紧密捆绑在一起。这一时期,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为甘肃乃至西北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师资力量,真正开始履行其“西北”之名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以前,学校一度更名为甘肃师范大学。这一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在当时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下,学校与甘肃省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虽然“西北”的冠名暂时隐去,但学校作为西北地区师范教育龙头的作用并未减弱,反而在新时代的教育建设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它积极参与甘肃的基础教育建设,辐射影响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其服务于大西北的区域性功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甘肃师范大学”时期,是学校在特定历史阶段深入地方、夯实基础的时期,为其日后恢复并升华“西北”之名积累了深厚的本土实践经验。


四、 名归实至:西北师范大学的最终确立与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迎来新的春天,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1981年,学校获得国务院批准,恢复“西北师范学院”校名。这一恢复,绝非简单的名称复古,而是对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和学校自身历史地位、现实作用重新审视后的重要决策。它重新确认了学校超越省级范围、面向整个西北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责任担当。

更重要的是,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从“学院”到“大学”,虽一词之差,却是办学实力、学科建设、学术水平、社会声誉达到新高度的显著标志。这一升格,是几代师大人艰苦奋斗、薪火相传的结果。它意味着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为西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的重任。

此时,“西北师范大学”这个名称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 历史传承的结晶:它是对北平师范大学开创的师范教育传统的继承,是对西迁途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弘扬,也是对扎根西北数十载服务奉献实践的总结。
  • 区域地位的彰显:它明确宣示了学校作为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国家西部重点建设十四所大学之一的重要地位,是西北地区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和“引领者”。
  • 未来使命的期许:名称的确立,也寄托着国家对学校在未来更好地发挥优势,促进教育公平,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度期望。

校名的演变过程,清晰勾勒出学校从首都北京到西北腹地、从战时临时机构到永久性重点大学、从单一师范院校到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每一个名称的变化,都对应着一次办学层次的提升或一次历史责任的强化。


五、 精神赓续:校名背后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早已超越其作为机构标识的实用功能,内化为一代代师生校友的精神图腾和文化认同。校名变迁史,也是一部学校精神文化的塑造史。

“师范”二字是这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无论校名如何前置定语如何变化,“师范”的核心始终未变。这体现了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职业理想的坚守,对教育育人根本使命的执着。从北平到兰州,空间位移巨大,但师范教育的本色不改,为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初心不忘。这种对师范本质的坚守,是学校立校之基、兴校之本。

“西北”二字锤炼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品格。西迁的艰辛、扎根的坚韧、开拓的勇气,共同熔铸了师生员工“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奋发有为”的“西部红烛”精神。这种精神与西北地域文化中的厚重、豪迈、坚韧特质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它激励着师生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潜心学问、精心育人,为改变西北教育落后面貌默默奉献。

校名蕴含了“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这一校训深刻阐释了学问与人格、知识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它要求师生追求学识的通达圆融,更要坚持行为的刚正不阿。这一训导,与学校颠沛流离而志不改、身处西北而视野宽的历程高度契合,成为全体师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校名也象征着开放与包容。学校虽地处西北,但从未封闭自守。其血脉中流淌着源自北平的开放基因,始终保持着与国内外学术界的紧密交流与合作。
于此同时呢,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它天然地具有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使命,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谐校园环境。“西北师范大学”这个名称,既体现了立足西部的脚踏实地,也展现了放眼全球的胸怀气度。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名,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它起笔于民族救亡图存的忧患时刻,挥毫于西迁路上的筚路蓝缕,着墨于西北大地的辛勤耕耘,最终成就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其“西北”二字,铭刻着地理的迁徙、战略的选择和使命的担当;其“师范”二字,传承着学脉的纯正、理想的坚守和事业的崇高;其“大学”二字,标志着层次的提升、规模的拓展和贡献的扩大。这个名字,连接着辉煌的过去,立足于奋斗的现在,也昭示着充满希望的未来。它提醒着每一位师大人,勿忘来路之艰辛,牢记初心之可贵,在服务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82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0084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