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重庆幼专校训渊源)

关于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综合评述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源自中国古代典籍《荀子·劝学篇》,是一则极具文化底蕴和教育深意的箴言。这则校训并非简单的口号堆砌,而是深刻揭示了成就事业、获得真知的内在逻辑与根本路径。它强调,没有坚定不移、专注深潜的志向,就无法拥有明辨事理、洞察秋毫的智慧;没有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就不可能建立显赫辉煌、卓著伟大的功绩。对于一所专注于培养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高等学府而言,这一校训具有非凡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它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化为对师生意志品质和实干精神的砥砺与要求。回顾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万县师范学校,历经岁月沧桑,校址几经变迁,校名多次更迭,但砥砺志向、潜心育人的精神内核却一脉相承、赓续不绝。这则古训被确立为校训,正是对这种深厚历史传统与鲜明师范精神的高度凝练和自觉传承。它不仅是对荀子思想的致敬,更是对学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坚守师范教育阵地、培养大批基础教育人才历程的生动写照。在今天,这则校训继续引领着师生在幼儿教育这个需要极大爱心、耐心和责任感的领域,涵养“冥冥之志”,践行“惛惛之事”,致力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因此,深入探究其文字内涵、思想源流及其与学校发展历史的互动关系,对于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追求至关重要。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深层意蕴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直接引自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的《荀子·劝学篇》。要深刻理解其作为校训的意义,必须首先对其文本进行细致的解析,并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字词释义与句式结构

这句箴言对仗工整,逻辑严密,通过双重否定句式(“无……无……”)来强有力地肯定其正面含义。

  • 冥冥之志:“冥冥”,形容幽深、精诚专
    一、心无旁骛的状态。“冥冥之志”意指深沉专
    一、坚定不移的远大志向。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深植于心、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
  • 昭昭之明:“昭昭”,形容明亮、清晰、明察秋毫的样子。“昭昭之明”意指清晰透彻的智慧、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 惛惛之事:“惛惛”,与“冥冥”意近,指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惛惛之事”意指默默无闻、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去实践和努力。
  • 赫赫之功:“赫赫”,形容显赫、盛大、辉煌的样子。“赫赫之功”意指显耀卓著的功绩、伟大的成就。

因此,整句话可以直译为: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辨事理的智慧;没有默默无闻的埋头苦干,就不可能取得显赫辉煌的功绩。

哲学内涵与逻辑关系

这句校训蕴含了荀子思想中几个核心的哲学观点:

  • 强调主观能动性与后天学习:与孟子强调“性善”和先天良知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善良品性和知识才能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化性起伪”)来获得。校训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明确指出,“明”与“功”并非天生注定或偶然得来,而是取决于“志”与“事”这种主观的、持续的努力。
  • 揭示“志”与“明”、“事”与“功”的因果关系:校训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因果链。“志”是“明”的前提,“事”是“功”的基础。它告诉我们,智慧的获得必须以坚定的志向为导航,否则学习会迷失方向;功业的建立必须以扎实的实践为阶梯,否则目标只是空中楼阁。这深刻说明了过程与结果、动机与成效之间的辩证统一。
  • 崇尚专注、务实与坚韧的品格:“冥冥”和“惛惛”都强调了一种摒弃浮躁、沉潜专注的精神状态。在荀子看来,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需要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这对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抵御外界的诱惑至关重要。校训倡导的正是这种不图虚名、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将这样的古典智慧作为校训,意味着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境界置于核心地位,期望师生们不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更要锤炼意志,涵养德行,成为一个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踏实苦干的人。

校训与师范教育精神的契合

这一校训尤其契合师范教育的本质要求。

  • 对于未来的人民教师而言,“冥冥之志”可以理解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是“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这份坚定的志向,教师才能在工作中明晰教育规律,洞察学生需求,达到“昭昭之明”的教育智慧。
  • “惛惛之事”则生动刻画了教师工作的常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心、进行家访……这些工作大多是琐碎的、幕后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奉献精神。正是在这些日复一日的“惛惛之事”中,教师才能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最终实现“赫赫之功”——即培养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这功绩虽未必是个人的“赫赫”,但却是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功绩。

因此,这则校训是对师范生职业精神最精炼、最深刻的诠释和期许。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学校发展历程的映照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择《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作为校训,绝非偶然,而是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曲折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是学校精神传统在文化上的自觉认同与升华。

学校前身的创办与早期发展(1914年-1949年)

学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4年成立的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称万县师范学校)。彼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创办新式师范学校,旨在培养新式师资,开启民智,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时期,学校的先驱者们怀抱的就是一种“冥冥之志”——通过教育改变国家命运的远大理想。在战乱频仍、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师生们坚持教学,靠的正是那种“惛惛之事”的坚韧精神。虽然当时未必有明确的校训文本,但荀子所倡导的笃志力行、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然在实践中成为学校初期的精神底色。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与坚守(1949年-20世纪末)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多次调整、合并与发展。
例如,万县师范学校与万县幼儿师范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历史进程中分合合,共同构成了今天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源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阵地,为三峡库区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师资。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挑战,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甘为人梯,默默奉献,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惛惛之事”中。他们的“赫赫之功”,体现在所培养的无数毕业生成为各地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提升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程,正是校训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

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与校训的正式确立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整合资源,成功升格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需要一种更富内涵、更能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精神标识。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特别是从与教育、学习密切相关的经典中寻找资源,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荀子·劝学篇》作为论述学习重要性、方法和态度的千古名篇,其思想跨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其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一句,因其深刻揭示了成就学业和事业的普遍规律,且与学校师范属性高度契合,被正式确立为校训。这一确立过程,是对学校百年办学传统中形成的艰苦奋斗、潜心育人精神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将 implicit 的精神气质 explicit 化为文化符号的过程。

校训在当代的践行与育人功能

校训并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装饰品,而是融入学校血脉、指引师生行为的活的文化灵魂。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校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冥冥之志”是树立“立德树人”的崇高职业理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昭昭之明”则要求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扎实的学识和明辨的教育智慧。而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发扬“惛惛之事”的精神,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上默默耕耘,以期在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事业中建立“赫赫之功”。校训 thus 成为衡量教师职业行为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尺。

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

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未来将走上幼儿教育岗位的师范生,校训的教化作用更为直接和深刻。

  • 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时,校训的解读往往是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解其出处、含义和与学校历史的联系,帮助新生从一开始就理解学校的文化期待和价值导向,树立起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专业学习的座右铭: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校训提醒学生,要想获得真才实学(昭昭之明),必须要有沉下心来、刻苦钻研的意志(冥冥之志)。幼儿教育涉及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知识,没有专注和坚持是无法学好的。
  • 教育实践的指南针:在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面对活泼好动又敏感的幼儿,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校训中的“惛惛之事”正是对这种实践态度的最佳诠释——不厌其烦地引导,默默无闻地付出,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体验教育成功的喜悦(赫赫之功)。
  • 职业生涯的终身启示:校训的内涵超越了校园阶段,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它告诫毕业生,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事业,需要长期坚守和持续投入,只有保持初心、脚踏实地,才能在教育领域有所成就。

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与活动

学校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使校训精神可视、可感、可践行。

  • 物质环境呈现:校训通常会被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石碑或文化墙上,如教学楼大厅、图书馆入口或校园中心广场,使其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时时提醒师生。
  • 文化活动承载: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庆祝、学风建设月等重大活动中,校训都是核心主题。通过演讲、征文、辩论赛、优秀师生事迹宣传等形式,不断阐释和弘扬校训精神。
  • 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学生评价、师德考核等,其背后都渗透着校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鼓励专注、务实、创新的行为,引导师生共同营造符合校训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一座连接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的桥梁。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映照了学校百余年来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奋斗历史,并持续在新时代的育人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则校训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永恒的感召力,不断激励着一代代重师专人涵养坚定志向,笃行实干精神,在培养卓越幼儿教师、服务国家教育事业的征程上,默默耕耘,追求卓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46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8375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