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五邑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五邑大学建校年份)

关于五邑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五邑大学的正式建校时间为1985年。这一时间点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承载着深厚的时代使命与地方期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江门五邑地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当时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地方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困境,江门市历届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决心创办一所本土大学。这一构想得到了海外广大五邑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他们怀揣着深厚的桑梓之情,慷慨解囊,捐资建校,形成了独特的“内外合力”办学模式。
因此,五邑大学的诞生,是改革开放政策催生的成果,是侨乡人民与海外乡亲情系故土、共建家园的生动体现,其建校史深刻烙印着时代变迁与侨乡特色,为日后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侨乡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邑大学的创建:时代召唤与侨乡情怀的结晶

追溯五邑大学的建校历程,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宏观图景之中。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决策如同春雷惊蛰,唤醒了神州大地的无限生机。作为沿海地区,特别是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广东,率先感受到了这股变革的浪潮。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三来一补”等外向型经济模式快速发展。经济的腾飞,必然对人才、科技、智力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江门五邑地区(当时主要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县,江门为县级市)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侨乡优势得天独厚,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人数众多,他们爱国爱乡,不仅通过侨汇支持家乡建设,更渴望为桑梓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心力。另一方面,与珠三角核心区相比,五邑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人才储备不足,高等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本地学子若想接受高等教育,往往需要奔赴广州或其他大城市,人才外流现象较为突出。这种人才短缺的状况,与当地迫切希望加快发展步伐、改善民生的愿望形成了尖锐矛盾。地方党政领导和企业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缺乏本土化的科技创新引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因此,创办一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学府,逐渐成为江门地区上下下的共识和强烈愿望。

立项与筹建的艰难历程

将创办大学的构想付诸实践,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业待兴,财政资金并不宽裕,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新建一所大学困难重重。江门市的决策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远见,他们选择了一条“依靠群众、依托侨力、多方筹资”的创新路径。筹建工作于1983年前后正式启动,成立了专门的筹建委员会,负责规划、选址、筹资等具体事宜。

选址是第一个关键步骤。经过多方勘察与论证,最终选定在江门市东郊的福泉岭一带。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市区喧嚣,适合静心求学,且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未来的校园扩展预留了可能性。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也提上日程,旨在建设一个功能分区合理、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校园。

筹资是筹建过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江门地方财政尽力挤出资金支持,但相对于庞大的建校费用而言仍是杯水车薪。于是,筹建工作的重心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江门市政府和侨务部门积极奔走,通过多种渠道向海外乡贤宣传建校的意义和规划,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这一呼吁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以利国伟、吕志和等为代表的众多五邑籍知名人士率先垂范,慷慨捐资。许多并不十分富裕的普通华侨和港澳同胞也纷纷解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生动诠释了侨乡人民重视教育、支持家乡建设的优良传统。这笔笔饱含深情的捐款,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为五邑大学的破土动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申报审批程序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向广东省政府和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设立一所新的高等院校,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筹建委员会需要准备详尽的申报材料,充分阐述建校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规划、师资来源、专业设置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方协调,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五邑大学。这一纸批文,标志着五邑大学的诞生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创业篇章。

1985年:正式建校与早期发展

1985年,因此成为五邑大学校史上永载史册的年份。获批成立后,学校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初期建设工作。第一批校舍开始兴建,首批教职员工从全国各地招聘而来,首批专业的设置也紧紧围绕江门地区经济发展的急需,如电子、机械、化工、管理等。

建校初期,条件异常艰苦。校园还是一片大工地,教学和生活设施都不完善。早期的创业者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就虚心向老牌大学学习;师资力量薄弱,就一方面引进人才,一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明确提出了“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方针,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实践性,致力于为五邑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输送“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人才。

这一时期的五邑大学,虽然规模小、底子薄,但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它从诞生之初就深深植根于侨乡沃土,其发展脉络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独特的侨资背景,也使得学校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很早就开始与海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为师生交流、合作科研打开了窗口。

回顾五邑大学的创建,其历史背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 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国家战略转向经济建设,为地方兴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政策空间和内在动力。
  • 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对人才和科技产生刚性需求,倒逼高等教育发展。
  • 侨乡特有的社会资本:海外五邑籍乡亲深厚的桑梓情谊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建校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和国际网络。
  • 地方政府的远见卓识与强力推动:江门市党政领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将创办大学作为战略性工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满足本地学子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提升侨乡文化教育水平,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正是这些因素的交织与共振,共同促成了1985年五邑大学的应运而生。它的建立,不仅填补了粤西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更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但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其“侨乡特色”和“应用型导向”从建校之初就已深深融入血脉,成为其最鲜明的身份标识和发展基因。此后数十年间,五邑大学秉承创校初心,不断壮大发展,为江门乃至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侨力支援祖国建设的动人诗篇,更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共生共荣的典范案例。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绿树成荫、设施完善的五邑大学校园时,不应忘记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不应忘记那些为学校奠基倾注心血的先行者,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五邑乡亲们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69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1640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