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黑龙江大学的校庆日是哪一天(黑龙江大学校庆日)

关于黑龙江大学的校庆日,其确定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选择,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厚重而曲折的建校历史与光荣的革命传统之中。普遍公认的黑龙江大学校庆日是每年的9月22日。这一日期的确立,与学校的前身——1941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的创建历程紧密相连。回溯那段烽火岁月,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迫切需要,培养具有专业外语能力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决定成立专门的俄文教育机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俄文队应运而生,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的诞生,也为黑龙江大学辉煌的办学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开篇。
因此,9月22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日,它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学校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的红色基因与为国育才的使命。这一天,凝聚了黑大人“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是对学校近八十载风雨兼程、薪火相传的崇高致敬,也是激励全体师生校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时刻。每年的这一天,黑龙江大学都会举行一系列庄严而隆重的庆祝活动,回顾办学历程,展示办学成就,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展望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黑龙江大学校庆日的历史溯源与深刻内涵

要深刻理解黑龙江大学校庆日定为9月22日的缘由及其丰富内涵,必须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那个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抗战年代。黑龙江大学的血脉源头,可以清晰地追溯至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三分校俄文队。这一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也在逐步形成。加强与苏联等反法西斯盟国的联系与合作,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成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重要环节。而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一大批精通俄语、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专门人才,从事翻译、外交、情报及军事交流等工作。

正是在这一宏大历史叙事下,1941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成立专门俄文学校的战略决策。经过紧张的筹备,抗大三分校俄文队于当月正式成立。尽管具体创建活动可能跨越数日,但9月22日被确立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校日。这一决定,体现了对学校革命起源的尊重和对历史本真的坚守。俄文队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发展专业高等教育的开创性举措,更彰显了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学校的首任队长兼指导员是卢竞如,一批从苏联归国或有深厚俄语造诣的干部和学者,如王季愚、赵洵等,成为了最初的师资骨干。他们在窑洞中授课,以膝盖为课桌,在敌人的轰炸威胁下坚持学习,形成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这成为黑龙江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办学传统的基石。

随军迁徙与扎根北疆的办学历程

黑龙江大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随革命形势发展而不断迁徙、壮大的历史。校庆日所承载的,正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解放战争期间,随着革命中心向东北转移,学校也奉命北上,几经辗转:

  • 东北时期的演变:学校先后更名为中央军委外国语学校俄文队、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等,始终紧随人民军队的步伐,为解放事业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
  • 哈尔滨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外语人才。1953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学校迁至哈尔滨,并在原校基础上筹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后于1956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这一时期,学校逐步从战时干部培训模式向正规化高等外语教育机构转型,办学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
  • 综合性大学的诞生:为适应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1958年,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扩建为综合性大学,并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大学。这一转变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从一个单一的外语院校向文、理、工、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迈进。校庆日也因此承载了从专门学校到综合性大学这一历史性跨越的意义。

每一次迁徙和更名,都是学校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而进行的自我革新和发展壮大。9月22日这个日期,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了从延安窑洞到哈尔滨校园的整个时空转换,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精神与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校庆日活动与大学文化认同的构建

校庆日作为大学的重要节日,其核心功能之一在于构建和强化师生的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黑龙江大学将校庆日定在9月22日,并通过年复一年的仪式性活动,使这一天成为全体黑大人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升华的契机。

  • 庆典仪式与历史教育:每逢重大校庆年份(如逢
    五、逢十),学校通常会举办高规格的庆祝大会,邀请海内外校友、退休教职工、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大会上,回顾学校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缅怀先辈的创业维艰,展示当代的办学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愿景,是固定环节。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校史教育课,让每一位参与者,尤其是新生代学子,深刻理解“今日之黑大从何而来”,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 学术活动与文化交流:校庆期间,学校会组织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坛、讲座、文化展览和艺术演出。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大学的学术本质和文化品位,也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
    例如,聚焦于俄语语言文学、东北亚区域研究等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学术活动,更是对学校历史渊源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呼应。
  • 校友联络与情感凝聚:校庆日是全球黑大校友的“回家日”。学校通过组织校友返校活动、各地校友会联谊、杰出校友表彰等,极大地增强了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纽带。校友们的成长经历和事业成就,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最好证明,他们的支持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庆日成为凝聚校友力量、共谋学校发展的重要机制。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9月22日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历史日期,它被赋予了鲜活的情感温度和文化深度,成为塑造黑龙江大学独特身份认同和文化品格的关键载体。

校庆日背后的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

黑龙江大学校庆日的意义,最终要落脚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传承及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上。从延安走来的黑龙江大学,其精神谱系中最为鲜明的底色就是“红色基因”和“抗大传统”。

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相连。无论是在抗战时期培养军事翻译人才,还是在建国后为国家建设输送各类专门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始终是黑大人不变的初心。校庆日提醒着每一位师生,要常怀报国之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业之中。

其次是艰苦奋斗精神。延安时期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师生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学习。这种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穿越时空,成为黑龙江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优越的办学条件下,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激励师生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再次是开放包容的胸怀。学校从单一的俄语教学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多语种、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本身就体现了其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校庆日也象征着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师生国际视野的决心。

在新时代,黑龙江大学正朝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迈进。校庆日所承载的这些精神传统,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前进的号角。它激励着全校师生牢记“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校训,发扬光荣传统,勇于创新创造,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东北全面振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等重大战略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黑龙江大学的校庆日9月22日,是一个承载着光荣革命历史、记录着艰辛发展历程、凝聚着深厚文化情感、昭示着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它根植于延安时期的红色沃土,伴随着国家的成长而发展,其内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校史纪念,升华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持续不断地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黑大人砥砺前行。理解并铭记这一天,对于深刻把握黑龙江大学的办学灵魂与精神特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96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9464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