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财经大学是不是211或985高校(贵州财经大学是211吗)

关于贵州财经大学是否为211或985高校的综合评述贵州财经大学并非国家“211工程”或“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这一事实源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布局和资源分配机制。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实施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旨在集中资源支持部分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些院校的遴选综合考虑了学科实力、区域平衡、行业特色等多重因素,但总体数量有限,且以综合性大学和传统理工科强校为主。贵州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虽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整体学科布局、办学规模和历史积淀与国家当时对211/985高校的遴选标准存在差距,未能纳入这两个工程序列。值得注意的是,未能入选211/985并不意味着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相反,贵州财经大学在区域财经人才培养、地方经济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并依托自身特色,在贵州省高等教育体系内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时代的开启,高校的评价标准更为多元,贵州财经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学科特色与区域服务能力成为其发展的核心优势。贵州财经大学的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贵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贵州财经学院,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标志着其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以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贵州财经大学经历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多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专科教育到后来的本科教育,再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学科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定位十分清晰,即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这一定位决定了其发展路径与传统的综合性顶尖大学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比较优势。

学校的历史发展与办学定位,为其未能入选211和985工程提供了背景注解。在211/985工程评选的时代,国家资源更倾向于向基础雄厚、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倾斜,或是那些在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重点理工科院校。作为一所地处西部、以财经类学科见长的省属高校,贵州财经大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非国家高等教育资源重点布局的对象。这并未阻碍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走出一条契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11工程”与“985工程”的历史背景与遴选标准

要理解贵州财经大学为何非211/985,必须深入了解这两个工程的性质。“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正式启动。其目的是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985工程”则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名称源于199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该项目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施,之后逐步扩展至39所高校。

这两个工程的遴选标准极为严格,主要考量因素包括:

  • 学科综合实力:要求学校拥有多个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科,尤其是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
  • 科研水平与成果: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以及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 师资力量:拥有相当规模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队伍。
  • 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比例、生源质量、毕业生社会贡献度等。
  • 国家战略布局:考虑到地域和行业分布,但总体上资源向顶尖学府集中。

由此可见,当时的评选是一场强者恒强的资源竞争。贵州财经大学作为一所省属财经类院校,在学科覆盖面、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以及顶尖人才的数量规模上,与同期入选的综合性大学或行业顶尖高校相比,存在客观差距,因此未能进入这两个国家最高层次的高教建设序列。

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特色优势

尽管不是211/985高校,贵州财经大学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学校紧密围绕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经、管学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

在学科布局上,学校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实力强劲。这些学科不仅是贵州省的重点学科,也在西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
例如,其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学校的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健全,课程体系成熟,为区域财经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此外,贵州财经大学极具前瞻性地将学科发展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依托贵州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战略优势,学校大力发展大数据相关学科,推动数字经济与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实现了传统财经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
这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在科研方面,学校针对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省的“三农”问题、生态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现实需求,设立了一批特色研究机构,如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经济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平台产出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体现了高校的智库功能,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这种 deeply rooted in local economy(深耕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新机遇与发展

2016年,国家宣布废除“211工程”和“985工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即“双一流”建设。这为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带来了洗牌式的重大变革。“双一流”建设不再固化高校身份,更不搞终身制,而是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所有高校凭实力竞争,特色发展。

这对于像贵州财经大学这样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双一流”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不仅看重传统的综合排名,更注重学校的学科特色、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不可替代性贡献以及内涵发展质量。这打破了以往“唯身份论”的桎梏,为非211/985高校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通道。

贵州财经大学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明确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学校集中资源,重点打造若干优势特色学科,力争在下一轮的“双一流”遴选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围绕大数据、生态经济、反贫困等领域形成的学科集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双一流”建设鼓励“差异化发展”的精神。

同时,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准。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所有这些努力,都旨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行业名角”向“国家名角”的跨越。

社会认可度、就业质量与未来发展展望

判断一所大学的价值,绝不能仅凭其是否拥有211/985的头衔。社会认可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成效最直接的试金石。贵州财经大学虽然在顶尖高校林立的全国范围内名声不显,但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省内的财经、政法领域,其校友资源丰富,社会认可度极高。贵州省金融系统、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中坚力量中,有大量贵财的毕业生,形成了强大的校友网络。

从就业数据来看,学校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其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毕业生在财务会计、金融服务、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岗位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许多知名企业,尤其是省内的大型国企和金融机构,都将贵州财经大学视为重要的人才招聘基地。这种区域性的高度认可,是其多年办学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石。

展望未来,贵州财经大学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它将继续坚持并强化其财经特色,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主干学科上做深做精。它将深度融入贵州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战略部署(即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使学科发展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它将在“双一流”动态建设的激励下,苦练内功,力争使一个或数个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从而在国家高等教育新体系中赢得更为重要的地位。

贵州财经大学并非211或985高校,这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政策与自身条件共同决定的。这一“身份”的缺失并不能定义学校的全部。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地方,坚持特色发展,是贵州财经大学走过的路,也是其未来将继续坚持的康庄大道。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日益多元的今天,它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价值与使命,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学校的未来,不在于追逐一个过去的光环,而在于能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培养出为社会所需、为人民所用的优秀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25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9547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