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哈师大思政教育如何)

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师范教育的重镇,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发展,已构建起一个兼具理论深度、实践效度和时代广度的综合性育人格局。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牢牢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更紧密结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与龙江地域文化,形成了“理论武装、实践淬炼、文化浸润、协同育人”的鲜明特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汇聚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专业课程思政为拓展,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为补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育模式上,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创新路径,显著提升了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总体而言,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不断回应时代挑战,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效显著,特色突出,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为区域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与人才。

深厚历史积淀与鲜明师范特色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其作为东北地区重要教师摇篮的定位息息相关。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在漫长的办学进程中,始终将“德”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这种历史传承塑造了哈师大思政教育严谨、扎实的底色。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其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与道德水平,更在于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能够胜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哈师大的思政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辐射性”特征,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方向。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一系列课程、讲座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其深刻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内涵。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哈尔滨师范大学构建了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为坚实核心。学校高度重视这些核心课程的建设,确保课时充足、师资精良、教学规范。在此基础上,学校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人人”的转变,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在文史类专业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在理工类专业中强调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艺术类专业中注重审美熏陶和价值观引导。

在教学改革方面,哈师大思政课堂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摒弃单向灌输,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情景模拟、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
于此同时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增强了时代感和吸引力。学校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竞赛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 严格选聘与培养: 严把教师入口关,注重引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功底和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人才。
    于此同时呢,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 强化科研支撑: 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学校设有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研究机构,为教师提供学术平台,以深厚的学术研究反哺教学,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
  •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标准,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这支队伍中不乏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的骨干教师,他们以其深厚的理论魅力、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深受学生爱戴。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

哈尔滨师范大学深知“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学校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 社会实践: 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理论宣讲、支教助学、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 红色教育实践: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东北抗联遗址、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现场教学、重走抗联路等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 志愿服务: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过程中锤炼品格、提升境界。
  • 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艺术展演、学术讲座、榜样人物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这些实践活动有效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使思政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变得可感、可知、可行。

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与协同机制

哈尔滨师范大学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这一格局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 管理育人: 学校党政干部、管理人员将育人职责贯穿于管理服务全过程,通过高效、规范、人性化的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 服务育人: 后勤、安保、图书资料等服务岗位人员,以优质的服务和关爱行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传递校园温暖。
  • 组织育人: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协作精神。
  • 网络育人: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运营好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和各院系、部门的网络阵地,创作传播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主动发声,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

这种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确保了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交锋,网络信息的复杂多元,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都对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哈师大的思政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一是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特别是提升中青年教师应对新挑战、研究新问题的能力。三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更多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有机融合。四是拓展实践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更多稳定的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五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展望未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更高水平、更具特色、更富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四有”好老师和高素质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50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2952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