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哪一年成立建校的(北师大建校年份)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北京师范大学的建校年份,是一个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厚重记忆的坐标。普遍公认的官方建校年份为1902年,其前身是创生于清末“戊戌变法”浪潮中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这一创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寻求教育救国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1902年,在《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开启了中国教师培养的专业化、高等教育化之路。
因此,1902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肇始之年,具有毋庸置疑的历史权威性。理解这一年份,不能仅仅视其为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而应将其置于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中审视。它象征着传统科举制度的终结和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萌芽,体现了当时有识之士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古老信条的现代化践行。从1902年走来,北京师范大学历经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最终于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这一百二十余年的风雨兼程,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缩影。其建校史,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编年史,更是一部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教育奋斗史。确认1902年这一起点,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源头的追溯,彰显了其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与进步中不可磨灭的奠基性与引领性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的诞生:1902年的历史定位与深远意义

要深入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于1902年这一历史事实,就必须穿越时空的帷幕,回到那个风雨飘摇而又充满变革希望的晚清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折,使得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改革旧式教育,建立新式学堂,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新政”举措之一的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是这一变革的初步尝试,它被设计为全国最高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而师范馆的设立,则是确保新式教育能够推广和持续的关键一步。因为没有合格的教师,一切新式教育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902年,清政府在张百熙等人的主持下,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虽未及实施,但其精神推动了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扩充。同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式招生开学,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师范教育的正式启航。
因此,1902年不仅仅是北师大校史上的一个年份,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象征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实质性开端,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教育理想。

创校初期的艰难历程与历史沿革(1902-1912)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立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其校址设在北京景山东马神庙原嘉公主府,条件颇为简陋。首批录取的学生仅79名,学制初定为四年。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科举教育的藩篱,兼具中西:

  • 基础科学课程: 包括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动植物、矿物学)等,旨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证精神。
  • 人文社科课程: 如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经学、文学、历史、地理等,既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
  • 外语课程: 开设外语课,主要是日语和英语,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便于直接汲取国外先进知识。

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也奠定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雏形。师范馆的首任管学大臣是孙家鼐,实际负责人为总教习吴汝纶(未到任)及后续的张鹤龄等。教师们多为当时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师范教育体系得以进一步明确和系统化。1908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脱离大学堂,独立成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旧址(即今和平门外南新华街校址),这是其走向独立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一时期,虽然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但这所初创的师范学府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接受系统现代教育科学训练的中等以上学校师资,播下了现代教育的星星之火。

北京高师时期:奠定基石与声名鹊起(1912-1923)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教育总长蔡元培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同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奉命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北京高师”)。这一改名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意味着学校性质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成为专门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学府。北京高师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为其日后成为国内顶尖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 学科体系完善: 学校陆续设立了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等多个部(相当于系),并创办了教育专攻科、体育专修科等,学科布局日趋合理。
  • 师资力量壮大: 陈宝泉、邓萃英等先后担任校长,延聘了如王桐龄、何炳松、钱玄同、黎锦熙、李顺卿、翁文灏、陈映璜、毛邦伟等一大批学术名家来校任教,师资阵容堪称国内一流。
  • 教育研究先驱: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研究,创办了《北京高师教育丛刊》、《数理杂志》等学术刊物,建立了心理实验室、附中、附小等教学实践基地,开创了中国教育实验研究的先河。
  • 学生运动活跃: 北京高师的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当时北京学生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追求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一时期,学校逐渐形成了“诚实、勤勉、勇敢、热心”的校风,办学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与北京大学齐名的北京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成立与发展(1923-1937)

随着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成为必然趋势。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初期曾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所独立的、国立性质的师范大学。升格为大学后,学校的办学目标更为高远,不仅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也开始致力于教育学术的研究和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

  • 学院制建立: 学校设立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等,下设若干个系,大学建制日趋完备。
  • 研究生教育开端: 开始招收教育研究科学生,开创了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 学术繁荣: 各学科学术研究活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师生们继续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合并与调整: 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女子师范学院,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规模得到进一步壮大。

这一时期,尽管面临北洋政府后期和国民政府初期的政局动荡、经费短缺等困难,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依然在逆境中求发展,坚守着为中国教育育才的使命,为抗战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西迁与艰苦办学(1937-1946)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迅速沦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正常办学进程被彻底打断。为保存中国教育的文脉,师生们被迫踏上漫长而艰辛的西迁之路。学校先后迁至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因战事吃紧,又迁至陕西城固,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 条件极端艰苦: 在城固等地,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校舍多是借用庙宇、祠堂,缺乏必要的图书仪器,师生生活清苦,时常面临日军空袭的威胁。
  • 坚守教育使命: 尽管环境恶劣,但教师们诲人不倦,学生们刻苦攻读,学术研究并未完全中止。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抗战大后方培养急需的教育和其他各类人才。
  • 精神得以淬炼: 这段烽火连天中的办学经历,磨砺了北师大人的意志,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成为学校精神财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此时已改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师生陆续返回北平,在和平门外原址复校。李蒸、袁敦礼等校长为学校的恢复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定名与新发展(1949年以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中央政府决定,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恢复“师范大学”的称谓,正式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这一命名具有标志性意义,确立了北师大作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的龙头地位。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该校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 全国院系调整: 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师范大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辅仁大学主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等校的教育科系相继并入,大大增强了北师大在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实力。
    于此同时呢,北师大的一些系科也调整到其他院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 成为全国重点: 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承担起为新中国培养高素质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的重任。
  • 学科建设与科研突破: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北师大不仅在传统优势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方面保持领先,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
  • 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序列,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办学空间从和平门外拓展到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北太平庄校区),并建立了珠海校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纵观北京师范大学自1902年创立至今的百余年发展史,它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向同行。从最初培养中学师资的师范馆,到如今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北师大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发展到壮大、繁荣的一个典型缩影。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师大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12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987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