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甘肃农院校训历史)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渊源的综合评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为使命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敦品励学,笃行允能”深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传统。这八字校训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反映了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敦品”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要求师生以高尚的品格立身;“励学”倡导刻苦学习和追求真知,契合农业职业院校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笃行”突出实际行动和执行力,强调技能应用和田间地头的实践精神;“允能”则指向全面发展与能力提升,呼应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学院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农业教育机构,历经甘肃农业学堂、甘肃省立农业学校等阶段,在长期服务于西北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凝练出这一具有农业职业特色的校训。它既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成为指引师生行为的精神旗帜,并在学校的不同历史阶段——从早期培养农业技术员到如今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转型中——持续发挥着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解析与历史脉络
一、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敦品励学,笃行允能”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职业导向。“敦品”居于首位,强调道德品质的基石作用。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语境下,它不仅要求师生具备诚信、朴实的个人修养,更延伸出“热爱农业、服务农村”的职业伦理观。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感情和对农民的责任感,这正是“敦品”的具体化。

“励学”指向学习态度与能力建设。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更注重技能习得与技术创新。学院将“励学”与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鼓励师生在作物育种、节水灌溉、智能农业装备等领域持续探索,体现了校训对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的响应。

“笃行”凸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本色。农业技术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田间应用来检验,因此校训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学校通过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以及乡村振兴服务计划,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允能”则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升华。“允”意为“公平、恰当”,“能”代表能力与才干,合起来表达的是“通过公正扎实的实践成就全面能力”。这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适应产业变化的综合素质。

这八字校训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品德到学识、从实践到能力的闭环体系,反映了学校“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办学宗旨。


二、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形成背景

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度交织。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07年成立的甘肃农业学堂,那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起步阶段。当时的教育理念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注重实用技能培养,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校训表述。早期的教学纲领中已出现“重实践、尚品德”的雏形,为后续校训埋下伏笔。

1940年代,学校改组为甘肃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在抗战背景下强调“生产与教育并重”。这一时期,学校提出“手脑并用、服务农村”的口号,可视为“笃行”与“允能”精神的早期体现。尽管未定型为正式校训,但已深刻影响师生的行为准则。

1950-1970年代,学校历经合并与调整,逐步明确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在计划经济时期,学校倡导“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强调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结合,这与“敦品”和“励学”的内涵高度契合。改革开放后,学校于1980年代正式确立“敦品励学、笃行允能”为校训,并写入章程。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业技术人才需求激增,校训的定型旨在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以回应农村改革对人才的呼唤。

进入21世纪,校训被赋予新的时代解读。
随着农业现代化加速,学校将“允能”延伸至数字农业、绿色发展等新领域,并通过校史馆建设、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持续深化校训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三、校训与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的价值在于其向实践领域的渗透。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以“励学”为导向,构建了“农、工、管”结合的专业体系。
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不仅开设理论课程,还设置“田间课堂”,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300小时的实践操作,践行“笃行”要求。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敦品”被列为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学校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聘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强化校训的感染力。
于此同时呢,教师需定期参与企业实践,以自身“允能”带动学生能力提升。

学生管理层面,校训通过多种载体实现日常化。新生入学时需参加校训宣誓仪式;课程考核中实践占比超过50%,直接体现“笃行”标准;奖学金评定将品德与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权重。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依托甘肃农业地域特色,组织学生参与“陇原农技推广”计划,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深化对校训的理解。

校园文化方面,校训融入物质与精神双重空间。校园内设立“校训石”和“楷模长廊”,展示优秀校友的助农事迹;每年举办“笃行杯”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强化“励学”精神。这些活动使校训从文本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校园生态。


四、校训的文化渊源与时代发展

校训的表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敦品”源自《礼记》中的“敦善行而不怠”,强调修身立德;“励学”在宋代朱熹的“学者须是励志”中已有体现;“笃行”出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行动力;“允能”则借鉴了《尚书》中“允文允武”的表述,追求全面发展。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校训的文化厚度。

同时,校训也汲取了近代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等教育家提倡“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该校训中的“笃行”与“允能”与之高度共振。
除了这些以外呢,西方职业教育理念中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也在“允能”一词中有所体现,显示校训的开放性与融合性。

在新时代,校训被注入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新内涵。学校将“敦品”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开设农业伦理学课程;“励学”延伸至智慧农业技术学习;“笃行”体现为参与农村电商直播等新实践;“允能”则强调培养适应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复合型能力。这一演进使校训始终保持生命力。


五、校训的典型事例与社会影响

校训的实践通过众多事例得到生动诠释。校友王大军(化名)的故事是一个典型:作为一名畜牧专业毕业生,他依托校训中的“笃行”精神,深入牧区推广良种养殖技术,十年间带动近千户牧民增收,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的经历被写入校本教材,成为“校训育人”的鲜活案例。

在校训指引下,学校的社会服务成果显著。2020年,学院组建“校训实践团”,赴甘肃定西开展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累计培训农民1.2万人次,直接减少农业损失超过800万元。这一项目被誉为“敦品励学在一线”的典范,并被教育部列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校训的影响力亦辐射至国际交流。学校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外派师生执行援外任务时,均以“笃行允能”为行为准则。
例如,在援助哈萨克斯坦的节水农业项目中,团队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成功推广日光温室技术,当地媒体称其为“中国校训带来的绿色奇迹”。


六、校训的未来意义与传承挑战

面向未来,校训需进一步适应农业职业教育的变革。
随着农业数字化转型,“励学”的内涵需从传统技术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方向拓展;“允能”则需更注重跨学科能力培养,例如农业与信息技术、金融管理的融合。

传承校训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可能削弱学生对农业的认同感,需通过“敦品”教育强化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快速的技术迭代要求“笃行”实践及时更新设备与课程体系,这对学校资源投入提出更高要求。

为此,学校正在探索校训传承的创新路径。
例如,开发校训虚拟现实体验系统,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将校训考核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要求每位学生在学期间完成至少一项校训实践认证项目。这些措施旨在使校训不仅是精神符号,更成为可测量、可评价的教育指标。

最终,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敦品励学,笃行允能”将继续指引学校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为西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29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27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