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校训“上善若水,笃学敦行”,是学院精神文化的核心凝练与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八字校训,巧妙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相结合,既传承了古老的水文化智慧,又明确了师生应秉持的学术与行为准则。“上善若水”源自道家经典《道德经》,寓意至高的善行如同水一般,润泽万物而不争,体现了学院立足水利行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而“笃学敦行”则出自儒家传统典籍,强调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勉励师生要将所学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这与职业院校注重技能培养、强调实践应用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该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其历史与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它既是学院在数十年办学实践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育人目标的深刻思考与前瞻性规划,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成为推动学院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校训的文本内涵与哲学意蕴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校训“上善若水,笃学敦行”虽仅寥寥八字,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与深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上善若水”一词,直接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源泉。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的“上善”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和品德。水,被赋予了多种崇高的品格:其一,利他性与奉献精神。水滋养万物,是生命之源,却从不索取回报,象征着无私的奉献与服务精神。这与学院培养水利人才,旨在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社会使命完全吻合。其二,柔韧性与适应性。水至柔,却能穿透最坚硬的岩石;它无常形,能因器而变,适应任何环境。这寓意着教育者和学习者应具备灵活变通、与时俱进、克服万难的智慧和韧性。其三,包容性与凝聚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汇聚溪流,成江河湖海,象征着博大包容的胸怀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其四,方向性与原则性。水流始终朝向大海,万折必东,体现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标的方向感。将“上善若水”作为校训的一部分,旨在激励师生培养如水一般的崇高品德,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为国家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洪流之中。

笃学敦行”则是对师生在求学与实践中具体行为规范的直接要求。“笃学”源自《论语·泰伯》中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为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沉下心来、刻苦钻研、追求真知的严谨治学态度。对于一所职业院校而言,“笃学”不仅指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更包括对专业技术、实操技能的刻苦磨练。“敦行”则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意为勉力而行,脚踏实地,切实地实践。它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反对空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笃学”是“敦行”的基础和前提,“敦行”是“笃学”的目的和检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循环,清晰地指明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路径:即通过刻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进而通过努力实践成就事业。

“上善若水”与“笃学敦行”二者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构成了一个从内在精神修养到外在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体。“上善若水”是“魂”,是精神层面的指引和境界的升华;“笃学敦行”是“体”,是实践层面的路径和具体的方法。校训以此告诫全体师生:要追求如水一般至善至美的品德与境界,并通过勤奋学习和努力实践来实现这一追求,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过程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深深植根于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对自身定位的持续思考之中,其演变过程反映了学院文化的积淀与成熟。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数十年来,始终与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早期的办学实践中,虽然可能没有以如此凝练的文字形式明确提出八字校训,但“水”的文化基因和“实干”的精神传统早已融入血脉。一代代师生投身于水利建设一线,风餐露宿,勘测设计,兴修工程,他们的行动本身就诠释着“水利万物”的奉献和“敦行”的实践精神。这种源于行业实践和艰苦奋斗的朴素价值观,为日后校训的正式提炼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丰富的素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改革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其系统化、规范化的确立工作被提上日程。学院在回顾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凝练办学特色、展望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启动了校训的征集、研讨和确定工作。这个过程通常是广泛民主与集中智慧的结晶:

  • 调研与征集阶段:学院可能通过座谈、征文、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校友广泛征集意见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水”的元素和“学行并重”的理念必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关键词。
  • 研讨与提炼阶段:学院的领导、专家学者、文化宣传部门会对征集到的众多方案进行深入研讨、比对和论证。他们需要从学院的历史传统、行业特色、育人目标、时代要求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最终,“上善若水”因其深邃的哲学内涵、与水利行业的天然联系以及崇高的道德指引价值而被选中;“笃学敦行”则因其对治学与实践的精准概括、与职业教育特征的高度契合而被确定。二者的组合,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完美平衡。
  • 确立与发布阶段:经过一系列民主程序和完善后,校训方案最终由学院党委或院长办公会等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成为代表学院精神的官方表述。

校训确立的具体年份虽需查阅学院官方档案方能精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在学院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自觉和自信不断提升的产物。它的诞生,标志着学院从一种自发的、经验性的文化传承,进入到了一个自觉的、系统化的文化建设新阶段。

校训与学院办学特色和精神的融合

校训绝非孤立的文字口号,而是与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精神气质深度融合,活生生地体现在方方面面。

与行业特色的融合:学院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水利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水务精神”。校训中的“上善若水”正是对这种行业精神的文化提炼和哲学表达。它让师生们理解,他们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完成一个项目,更是一项泽被后人、功在千秋的善行和事业,从而增强了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与育人实践的融合:校训直接指引着学院的育人实践。“笃学”体现在严谨的课堂教学、严格的技能考核以及鼓励学生钻研创新的学风建设上。学院注重理论基础教学,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敦行”则体现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大量实训课程;与众多水利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服务。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正是对“笃学敦行”最生动的践行。

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校训通过多种载体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滋养师生。它被镌刻在校园标志性的建筑或石刻上;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等重要场合被反复宣讲和强调;通过校园网站、宣传栏、官方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和解读;还会被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之中。通过这些无处不在的渗透,校训从文字变成了空气,成为了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公约数。

校训对师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与当代价值

“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校训,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山东水院人的成长轨迹和价值塑造,并在新时代展现出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对教师队伍的影响:对于教师而言,校训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上善若水”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涵养学生品德的“人师”,要以身作则,用无私奉献、关爱学生、行为世范的实际行动诠释“上善”的含义。“笃学”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敦行”则要求教师不脱离实践,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和技术服务,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对学生成长的指引: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座右铭和未来职业生涯的灯塔。“上善若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笃学”激励他们珍惜时光,克服浮躁,在教室、图书馆、实训室里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敦行”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真知、检验所学、提升能力。这八字校训为他们规划了一条从“修身”到“成才”的清晰路径。

在新时代的价值: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校训更具现实意义。它回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技能强”更要“品德优”的呼唤。“上善若水”所倡导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正是新时代劳动者所必备的核心素养。“笃学敦行”则精准对标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征,强调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八字校训确保了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更能适应未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校训“上善若水,笃学敦行”是其历史传统、行业特色、育人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结晶。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引未来。它不仅是镌刻于石的文字,更是流淌于山东水院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持续不断地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文化动力,为师生的成长提供精神导航,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大地上,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与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99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2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