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贵州水院校训及历史)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水利水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使命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不仅凝练了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更深刻反映了其扎根贵州、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学院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源远流长,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原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至高追求,也因其蕴含的永恒精神力量,被国内众多教育机构奉为圭臬。对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而言,选择这一校训绝非偶然,而是与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和地域使命紧密相连。“自强不息”精准地契合了学院在艰苦环境中创业、在攻坚克难中发展的奋斗历程,激励着一代代师生在复杂的水利工程技术与艰苦的野外作业环境下,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则深刻体现了水利行业的本质属性——“水利万物而不争”,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包容博大的胸怀,以仁德之心守护江河安澜、造福黎民百姓。这一校训的历史,与学院自建校以来伴随贵州水利事业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历程交织在一起,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行业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凝聚全院师生价值认同、指引人才培养方向的精神灯塔。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内涵、历史与时代回响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广阔版图中,每一所院校都以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和精神标识占据一席之地。校训,作为这精神标识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对于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有着深厚行业背景与地域特色的院校而言,其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指引着他们的学习、工作与人生方向。这八个字,跨越千年时空,从古老的中华文明智慧中走来,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相结合,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校训的文字溯源与文化内核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语,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乾卦和坤卦的象传。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描绘的是一种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人生姿态。宇宙天体运行刚强劲健,永无停息,君子处世,也应效法天道,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歇。这是一种对内在意志力和行动力的极高要求,强调个体应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顺境中不骄不躁。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现了一种博大包容、承载万物的胸怀与德行。大地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不仅指个人道德修养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与担当。它要求人要有宽广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能够包容和理解,能够承担责任和使命。

这两者一阴一阳,一刚一柔,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精神共同体。“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基础和动力,没有不断的自我提升,承载重任便无从谈起;“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目标和方向,自我提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价值。二者辩证统一,共同铸就了理想的人格模式。


二、校训与学院事业的内在契合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选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绝非简单地从传统文化中摘取佳句,而是基于其办学历史、行业特性和地域使命的深思熟虑,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和必然性。

  • “自强不息”与水利行业的艰苦创业精神:水利事业,常与高山峡谷、大江大河为伴,工作环境艰苦,技术挑战巨大。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运行维护,无一不需要克服自然界的重重困难,需要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学院培养的人才,未来大多要奔赴水利水电一线,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职业底色。学院自身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从最初的艰苦创办,到如今的特色鲜明、声誉卓著,正是一代代学院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结果。
  • “厚德载物”与水利工程的本质属性:水利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素有“兴水利、除水害”之说。一座大坝、一条水渠、一个电站,都直接关系到下游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健康。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具备极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要有一颗“厚德载物”的仁爱之心。他们的“德”,体现在对工程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安全规范的严格遵守、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保护、对人民利益的绝对忠诚之上。学院的育人目标,正是要培养出这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技术技能人才。
  • 服务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贵州地处中国西南,水能资源丰富,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的地区。如何科学开发水能资源、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区域水安全,是贵州发展的重大课题。学院扎根贵州,其使命就是为这片土地的水利水电事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自强不息”要求学院和师生主动适应地方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厚德载物”则要求学院将自身发展融入贵州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承载起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三、校训的历史沿革与融入历程

虽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校训的具体确立年份可能伴随学院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神总结而逐步明晰和固化,但其精神内核早已渗透在学院办学的血脉之中,与学院的历史沿革同步演进。

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水利建设急需而创办的相关培训班或学校。在那个百废待兴、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第一代创业者们怀揣着“水利兴国”的理想,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依靠的就是一股“自强不息”的劲儿,自力更生,艰苦办学,为贵州初步的水利网络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这一时期,“奋斗”、“奉献”、“攻坚克难”成为校园文化的初始基因,这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学院进入了规范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明确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办学方向的过程中,学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利行业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甚至是千年大计,任何的疏忽和不负责任都可能酿成巨大灾难。
因此,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道德、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全、责任、诚信、奉献”成为教育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这正是“厚德载物”理念在专业领域的具体化实践。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后,面临着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任务。学院系统地梳理和提炼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将早已在实践中践行多年的精神追求,正式凝练并确立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这一过程,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郑重宣言。它使得学院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文化认同更加凝聚。

自此,校训通过多种途径深度融入学院生活的方方面面:

  • 融入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导论课、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自觉地将校训精神与专业知识讲授、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讲述水利前辈自强报国的故事,剖析工程实践中伦理抉择的案例。
  • 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史教育、杰出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反复宣讲和诠释校训;校园内的建筑、景观、标识系统也广泛融入校训元素,使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
  • 融入实践环节:在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尤其是艰苦的水利工地实践中,学生们亲身感受何为“自强不息”,体会“厚德载物”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校训的当代价值与育人实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并持续指导着学院的育人实践。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水利水电行业也正经历着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这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传统技艺,更要具备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变化的创新能力。这更加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支撑,激励师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追赶前沿的勇气,永不满足,永不止步。

同时,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必须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对水利人的“德”提出了新的、更深刻的要求。这里的“厚德”,不仅包括传统的职业道德,更扩展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态的保护之责,是一种更为宏大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道德”。校训中的“厚德载物”因此而拥有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指引学院培养既能工程建设、又懂生态保护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学院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校训精神落到实处:

  • 在“自强不息”方面: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磨练技艺,培养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实行严格的学业考核和技能达标制度,杜绝“躺平”心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
  • 在“厚德载物”方面: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讨论水利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支农支教、节水宣传等公益活动,培养其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情怀。在校园管理中强调诚信考试、诚信就业,夯实学生的诚信品格。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的校训,对于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早已超越了一句口号的存在。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是行业的召唤,是时代的回响。它源于古老东方的哲学智慧,却在贵州的山川河流之间、在学院的教学楼与实训基地里、在一代代水利学子的青春奋斗中,被赋予了鲜活而具体的生命。它告诫每一位学子,要不断锤炼精湛技艺,锻造坚强意志;更要修养高尚品德,扛起社会责任。它提醒着这所学院,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培养能工巧匠,更要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校训,如同一条精神上的江河,流淌过学院的过去,滋润着学院的现在,也必将承载着学院的未来,奔向更加广阔的教育天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54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8014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