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贵州工院校训及历史)

关于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重能,知行合一”这八个字。这则校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智慧,并紧密结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时代需求,是学校办学灵魂与精神旗帜的高度凝练。从其内涵来看,“厚德重能”体现了学校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坚守,以及对培养学生扎实专业技能的高度重视,强调了品德与才能并重的人才培养观;“知行合一”则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与贵州深厚的王阳明“心学”文化底蕴相呼应,它倡导将所学知识、所习技能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反对空谈理论,注重实践应用与创新,这恰恰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历史渊源上看,这则校训的确定,必然经历了学校在特定发展时期对自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刻反思与提炼过程。它既是学校对过往教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宣言。它不仅时刻告诫师生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与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更指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厚德重能,知行合一”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箴言,更是融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血脉中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持续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脉络

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与价值追求的结晶。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院校而言,校训更是其办学定位、教育理念与社会责任感的直接宣言。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简洁而深刻地勾勒出了该学院的育人蓝图与文化基因。这八个字,既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其背后蕴含的是一段与学院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演进与实践探索历程。


一、 “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解析

要理解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校训的真谛,必须对其构成的两个核心部分——“厚德重能”与“知行合一”——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两个短语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育人体系。


1.“厚德重能”:立德与强技的辩证统一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周易》中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承担重大责任。将“厚德”置于校训之首,体现了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将德育摆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职业教育的语境下,“厚德”具有更加具体的内涵:

  • 职业道德的培育: 它强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品质。对于未来的工程师、技术员而言,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厚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 个人品格的塑造: 它关乎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 人文素养的积淀: “厚德”也包含了对学生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的熏陶,使其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重能”,则直接指向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这里的“能”,是综合性的能力体系,不仅包括:

  • 专业技术技能: 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即熟练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实践应用能力: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强调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和演练。
  • 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善于思考,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
  • 终身学习能力: 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适应新变化的能力。

“厚德”与“重能”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德”是“能”的方向和保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将其才能用于正途,服务社会;而“能”是“德”的载体和体现,深厚的德行需要通过卓越的才能和实在的贡献来展现。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强调“厚德重能”,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实用型人才,确保学生既能“做事”,更能“做人”。


2.“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圭臬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它批判了将“知”与“行”分作两截的弊端,强调认识(知)和实践(行)的不可分离性。真知必能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这一思想对于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职业教育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中,“知行合一”主要体现在:

  • 教学理念的导向: 它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紧紧围绕“行”来展开,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
  • 学习方式的变革: 它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够动手操作、验证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 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具备强大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 与地域文化的契合: 王阳明曾于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体系,“知行合一”思想在贵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校训采用此语,也体现了学院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标识。

“厚德重能”是静态的目标与要求,指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而“知行合一”则是动态的路径与方法,指明了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二者结合,构成了一个从价值塑造到能力培养,再到实践转化的完整教育闭环。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任何一所学校的校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诞生与演变往往与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以及创办者的教育理想紧密相连。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校训“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的确立,同样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考量。


1.学校创立与发展的时代呼唤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的创立,正是为了响应这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确立一个能够指引办学方向、凝聚师生共识的校训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回答: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校训必须既能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又能契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能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厚德重能”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知行合一”指明了人才培养的路径,这恰恰符合了作为一所新建职业院校找准定位、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2.对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

与传统学术型大学不同,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
因此,职业院校的校训必须突出这一本质特征。单纯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能更偏向师范院校,单纯强调“探求真理”可能更偏向研究型大学。

“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的提出,体现了学院办学者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

  • 它强调了“能”的重要性,将技术技能提升到与德行同等重要的地位,符合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 它突出了“行”的关键性,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完成学习过程的最终环节,契合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
  • 它将“德”置于首位,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避免了陷入只重技术、忽视育人的片面化陷阱。

因此,这则校训是学院在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基础上做出的精准提炼。


3.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

校训的确定,也是一个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过程。“厚德”源自《周易》,“知行合一”源自阳明心学,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选择这些元素,体现了学院注重文化传承,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知行合一”与贵州的深厚渊源。王阳明在贵州的悟道经历,使得“知行合一”思想成为贵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哲学思想融入校训,不仅赋予了校训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创造性结合,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使得校训不仅仅是几句口号,更承载了地方的历史文脉和精神传承。


4.凝聚共识与塑造品牌的过程

校训的确立,通常需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论证过程。可以推断,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在确定校训时,很可能发动了师生员工乃至校友参与,征求了各方意见,并邀请了教育专家、文化学者进行论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通过研讨“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的内涵,全校师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强烈的认同。

同时,一个精炼而深刻的校训也是学校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德重能,知行合一”易于记忆和传播,能够向社会清晰地传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观,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深远影响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否真正融入学校的血脉,体现在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对师生员工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将“厚德重能,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切实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在德育方面: 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实“厚德”要求。可能设立相关制度,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 在能力培养方面: 专业设置紧密对接贵州省的产业发展需求,如大数据、智能制造、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特色领域。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培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体现“重能”与“知行合一”。
  • 在教学模式方面: 大力推广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引导师资队伍建设

校训同样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技术研发和服务,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发展动态带入课堂。教师自身也应是“知行合一”的典范,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3.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训的载体。学院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营造与校训一致的文化氛围:

  • 将校训镌刻在醒目的位置,如校门、教学楼、宣传栏等,使其随处可见,深入人心。
  • 开展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等为主题的讲座、论坛、文化活动。
  • 评选表彰在品德、技能、实践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如企业化管理的实训车间、展示学生创新成果的展区等。


4.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厚德重能,知行合一”校训的指引下培养出的毕业生,理论上应具备作风扎实、技能过硬、踏实肯干的特点,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为贵州省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毕业生们的良好表现,反过来又会提升学校的声誉,形成良性循环。校训所倡导的价值,通过一届届毕业生传播到社会,也间接参与了社会风尚的塑造。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重能,知行合一”,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有机整体。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回应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契合了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凝聚了学院自身的办学理想与追求。从历史角度看,它的确立是学院在特定发展阶段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八字校训将继续作为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的精神航标,引领其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校训的精神,已然并将继续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内化于师生的一言一行,成为推动学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89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40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