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广东文艺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作为华南地区一所独具特色的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砺志、创新、明德、尚美”不仅是对学院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其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这八字校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共同构筑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自创立以来数十载的艺术教育实践沃土之中,是对过往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砺志”强调了艺术道路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创新”彰显了艺术生命力的源泉与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明德”突出了艺术工作者必备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尚美”则点明了艺术教育的终极追求与审美旨归。这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全过程。追溯其历史,校训的形成与学院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从早期艰苦创业阶段的意志磨砺,到改革开放背景下对创新精神的呼唤,再到新时代对立德树人和美好生活创造的强调,校训的每一个字都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学院回应社会变迁、坚守艺术教育本真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悬挂于校园之内,更内化于师生的心灵之中,成为引领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不断前行的精神旗帜和力量源泉。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校训“砺志、创新、明德、尚美”,如同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贯穿于学院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成长与发展。这八个字,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辨和教育理念,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要全面理解这则校训,必须将其置于学院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和艺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之中进行考察,探寻其思想渊源、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价值导向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校训,由四个核心概念组成,每一个概念都承载着特定的期望与要求。

砺志,位居校训之首,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砺”即磨砺、锻炼,“志”指志向、意志。对于艺术学习者而言,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充满了技巧磨练的艰辛、创意枯竭的迷茫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砺志”首先要求学子们树立远大的艺术理想和职业抱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它更强调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如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上的任何成就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持之以恒的付出。学院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丰富的艺术实践和逆境教育,不断锤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攻坚克难的决心,为他们未来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业态不断更新,对艺术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训中的“创新”,包含多重含义:一是艺术观念的创新,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窠臼,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达方式;二是艺术技艺与媒介的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平台,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三是应用模式的创新,作为职业学院,特别强调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的能力,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学院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旨在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培养能够推动文化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创新型艺术人才。

明德,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根本性地位。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明德”要求师生恪守职业道德,追求人格完善。具体而言,它意味着:一是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二是要在艺术创作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三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紧密结合。学院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尚美,是艺术教育的终极追求和鲜明特色。“尚”即崇尚、追求,“美”既指艺术形式之美,也指内容意境之美,更指心灵人格之美。校训将“尚美”置于末尾,有总结和升华之意。它要求师生:一是要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品味;二是要在创作中以追求卓越、创造精品为己任,反对平庸和低俗;三是要将美的理念融入生活和工作,追求一种和谐、优雅、有品位的人生境界。在职业学院语境下,“尚美”还体现在对工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追求作品的完美呈现和极致的用户体验。学院通过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高水平的艺术展览和演出、大师工作室的传承等,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尚美”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审美境界。

这八个字构成的校训,是一个逻辑严密、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砺志”是动力基础,为艺术追求提供不竭的能量;“创新”是方法路径,确保艺术生命常青;“明德”是价值根基,指引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尚美”是理想目标,彰显艺术教育的崇高使命。四者共同构成了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型——即培养具有坚定意志、创新能力、高尚品德和卓越审美素养的技术技能型艺术人才。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历程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院的创立、成长与壮大,经历了一个逐步凝练、丰富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其深厚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学院的前身以及广东地区深厚的文化艺术土壤。

学院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在那个百废待兴、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文艺工作者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新的社会理想。广东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文化阵地,成立相关的文艺教育机构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办学点(如1956年成立的广东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承担起了培养基层文艺骨干的重任。那个阶段的办学,虽然条件简陋,但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和奋斗精神。学员们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憧憬,一边学习,一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创作和演出。这种在艰难环境中磨砺意志、服务人民的传统,为日后校训中“砺志”和“明德”精神的孕育提供了最初的历史养分。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师生的意志,而对人民、对时代的责任感则奠定了道德教育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东得风气之先,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场经济活力迸发,文化产业开始萌芽。这一时期,学院(历经多次整合,如1995年相关中专学校的合并)的办学进入了新的阶段。面对社会环境的巨变和艺术形态的多元化,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活力?这些问题促使学院的教育者们深刻反思。创新,成为应对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开始大胆探索,尝试将传统的艺术技艺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相结合。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极大地强化了“创新”意识在校风学风中的地位,为校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学院于2004年正式升格为高职院校,定名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这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规范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升格之初,学院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确立作为高等学府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标识。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其制定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对学院的办学历史、传统特色、行业需求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研讨。在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大家普遍认为,“意志磨砺”、“勇于创新”、“品德修养”和“审美追求”这四个方面,最能概括学院的精神特质和育人导向。经过反复斟酌和提炼,最终形成了“砺志、创新、明德、尚美”这八字校训,并正式予以公布和实施。

校训的确立,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它清晰地表明了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艺术职业教育领域的价值立场: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技能,使之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更要注重其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自此,这八字校训成为学院官方认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深远影响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并非将校训仅仅视为墙上的标语或文件中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其精神实质渗透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之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校训精神得到了系统性融入。学院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均明确将校训的要求分解为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指标。

  • 对应“砺志”:通过设置高强度的专业基本功训练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项目(如“三下乡”文艺演出、社区艺术服务等),有意识地在挑战和困难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抗压能力。实行严格的学业考核和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 对应“创新”: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任务中自主探索解决方案。设立创新学分,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将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例如,设计类专业紧跟数字媒体发展趋势,动漫专业探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等。
  • 对应“明德”: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榜样评选活动,如“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等,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氛围。加强艺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 对应“尚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如艺术展厅、实验剧场、音乐厅等,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使学生身处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开设大量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类选修课,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始终强调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校训精神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教师不仅要在专业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人格修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追求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学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支持他们参与行业实践,将最新的艺术成果和行业标准带入教学。

在校园文化营造上,校训是各种文化活动的灵魂主题。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仪式等重大活动,都会反复宣讲校训的内涵和意义。学生社团活动、艺术节、学术周等,也都围绕校训的核心要素来设计和开展,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力求体现艺术院校的审美格调,无声地传递着“尚美”的理念。

校训的深远影响,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和口碑上。数十年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活跃在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很多人已成为行业骨干。这些毕业生普遍展现出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特别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品性以及对美的执着追求,正是学院校训长期熏陶的结果。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反过来又强化了校训的价值,形成了积极的品牌效应。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校训“砺志、创新、明德、尚美”,是其数十年办学历史的智慧结晶,是应对时代挑战、遵循教育规律的战略选择。它从文本内涵、历史渊源到实践体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这八字校训,如同灯塔,指引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如同熔炉,锻造着师生的精神品格;如同名片,向社会展示着学院独特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将继续高举这面精神旗帜,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校训的精神,必将在一代代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人的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36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24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