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怀化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怀化校训及历史)

怀化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湘西沃土,承载着深厚地域文化并积极拥抱现代教育理念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校训“厚德博学,鉴新笃行”不仅是其办学灵魂与精神旗帜的高度凝练,更是其数十年发展历程与文化积淀的深刻映照。这八字校训,结构严谨,意蕴深远,分别从品德修养、学识追求、创新精神与实践行动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与价值塑造体系。“厚德”居于首位,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强调育人之本在于品德,确立了学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博学”紧随其后,指明了师生在学术与知识上应具备的广博与深度,体现了对求知精神的尊崇;“鉴新”一词颇具时代特色与前瞻性,要求师生具备鉴别、审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回应了国家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呼唤;最终的“笃行”则落脚于坚实的实践,倡导知行合一,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历史与怀化学院自身从专科层次到本科院校、从单一师范教育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演进历程紧密交织,深刻反映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使命的思考、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以及对自身办学传统的升华,是怀化学院人共同的精神标识与不懈奋斗的价值遵循。

怀化学院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深刻内涵

怀化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博学,鉴新笃行”。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阐述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的完整路径。

“厚德”——“德”为根基的立人之本

“厚德”一词,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宽厚,能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怀化学院将“厚德”置于校训之首,充分体现了其将德育置于人才培养首位坚定不移的立场。它要求全体师生:

  • 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
  • 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怀家国,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之中,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
  • 拥有仁爱包容的胸怀: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厚德”是根基,它确保了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稳定的精神内核,是“博学”、“鉴新”和“笃行”的价值前提和道德保障。

“博学”——“学”为途径的求知之道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提倡的为学阶程的起点。它强调了学识的广博与精深,是成才的关键途径。怀化学院倡导“博学”,旨在激励师生:

  • 追求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深入钻研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形成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 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坚持真理,尊重科学,恪守学术规范,反对浮躁与急功近利。

“博学”是桥梁,它连接了个体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能力,为“鉴新”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

“鉴新”——“新”为动力的时代之魂

“鉴新”是校训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鉴”意为审察、辨别,“新”则代表创新、革新。二字合一,不仅蕴含着在鉴别、审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深刻逻辑,更凸显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新精神的特别呼唤。它要求师生: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鉴别能力:不盲从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独立思考,对已有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判断。
  • 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文化创作和社会实践,创造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密切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使创新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和价值。

“鉴新”是引擎,它是推动个人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博学”的升华和“笃行”的先导。

“笃行”——“行”为目标的实践之要

“笃行”同样出自《礼记·中庸》,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它强调将崇高的道德、渊博的学识和创新的精神最终落实到坚定不移的行动上。怀化学院强调“笃行”,旨在引导师生:

  • 坚持知行合一:反对空谈,注重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 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去追求和实现目标。
  • 服务社会贡献价值:将所学所能应用于社会服务,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实干之才。

“笃行”是归宿和最终目标,它是检验“厚德”、“博学”、“鉴新”成效的实践标准,是整个校训体系的落脚点。

这八个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实践,从知识积累到能力创新的完整逻辑闭环,集中体现了怀化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和对师生的殷切期望。

怀化学院校训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溯源

怀化学院校训的形成与确立,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并受到湖湘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影响,其演变过程是学校身份认同不断强化和精神特质日益明晰的过程。

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精神积淀

怀化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黔阳师范专科学校。在长达数十年的师范专科办学时期,学校虽未有形式上高度凝练的八字校训,但其办学实践已然孕育了校训精神的雏形。师范教育的本质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天然地包含了“厚德”与“博学”的要求。为湘西乃至整个湖南地区培养了大量扎根基层、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这一实践本身就是“笃行”的生动体现。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怀化学院。这一跨越式发展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办学层次的提升、学科专业的拓展以及服务面向的扩大,都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有的隐性精神特质需要被显性化、系统化地提炼出来,以凝聚共识、指引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一个既能传承历史底蕴,又能引领未来发展的正式校训,成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经过广泛的讨论、深入的研讨和精心的提炼,“厚德博学,鉴新笃行”这一校训最终被确立下来,并得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

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烙印

怀化学院地处湘西,这片土地深受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熏陶。湖湘文化素以“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和“心怀天下”而著称。校训中的“笃行”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高度契合;“鉴新”中所倡导的批判与创新,则体现了“敢为人先”的胆识与魄力;“厚德”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也与“心怀天下”的精神一脉相承。
因此,校训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于此同时呢,校训的确立正值新世纪之初,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怀化学院的校训没有简单地沿用常见的“求真”、“创新”等词汇,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鉴新”一词,更加突出了在明辨基础上创新的理性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使校训既根植传统,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和前瞻性。

校训确立与推广的共识凝聚过程

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真正发挥作用的校训,绝非少数人闭门造车的产物,必然是一个凝聚全校共识的过程。怀化学院在校训的形成过程中, likely 经历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讨论。学校领导、专家学者、教职工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等各方力量 likely 都参与其中,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地域文化、未来愿景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证。可能征集了多种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权衡。最终,“厚德博学,鉴新笃行”因其内涵的全面性、层次的逻辑性、语言的凝练性以及独特的创造性而脱颖而出。在校训正式确定之后,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和阐释,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进行宣讲,在校园环境、宣传材料、官方网站等载体上进行视觉呈现,使其逐步内化为全体怀化学院人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成为学校文化身份的核心标志。

怀化学院校训的践行体现与育人功能

校训绝非悬置于墙上的空洞口号,其生命力在于践行。怀化学院通过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将“厚德博学,鉴新笃行”的精神落到实处,使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教育教学环节,校训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灵魂指引。学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渗透校训精神。

  • “厚德”方面: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设立道德模范评选等,构建全方位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博学”方面:优化课程设置,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举办“人文大讲堂”、“科学论坛”等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 “鉴新”方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学分,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以及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 “笃行”方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调研、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了解国情社情。

引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校训同样为教师的学术活动和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学校倡导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以身作则践行“厚德”。在学术研究上,鼓励教师追求“博学”,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更要勇于“鉴新”,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型研究和原始创新,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最终,这些研究成果要通过“笃行”,转化为服务地方的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和文化产品,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也体现了校训精神,注重培育特色学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这正是“博学”与“鉴新”的体现。

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怀化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紧紧围绕校训展开。社团活动、科技文化节、艺术节、体育竞赛等,都成为践行校训的生动载体。
例如,学术科技类社团体现了“博学”与“鉴新”,公益志愿类社团体现了“厚德”与“笃行”。校园的景观设计、楼宇道路命名也 often 融入校训元素,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了怀化学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认同——一种既朴实厚重又追求创新,既勤勉好学又注重实干的精神风貌。

扩大学校社会影响

通过践行校训,怀化学院培养的大批毕业生以良好的品德、扎实的学识、创新的意识和实干作风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特别是在湖南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基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成为了中坚力量,他们的表现就是对学校校训最直接、最有力的诠释。学校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正是“鉴新笃行”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提升了学校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使校训的精神价值得以向社会延伸和辐射。

怀化学院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和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怀化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鉴新笃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的长远意义。

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校训将“厚德”置于首位,牢牢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制器”,强调了道德成长对于人才发展的优先性和决定性作用。这为学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任何时代,培养具有崇高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都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使命。

对于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挑战的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挑战。怀化学院的校训为其特色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博学”要求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避免人才知识结构过于狭窄;“鉴新”要求立足区域、敢于突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笃行”强调应用型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八字校训共同指引怀化学院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

对于培养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我们正面临一个瞬息万变的VUCA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怀化学院的校训为学生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和能力装备。“厚德”赋予他们稳定的价值罗盘和强大的心理韧性,使其在变化中不致迷失;“博学”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基础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要求;“鉴新”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发现并抓住机遇,甚至创造新的可能;“笃行”则确保了他们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行动力。这四种品质的结合,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对于传承文化与弘扬精神的作用

校训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通向未来的精神桥梁。“厚德博学,鉴新笃行”将继续作为怀化学院的灵魂所在,凝聚一代又一代师生校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超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着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态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对美好品德的尊崇、对真理知识的渴望、对创新创造的追求以及对实践行动的重视,永远不会过时。这八字校训必将持续激励怀化学院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66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36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