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东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山大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山东大学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以其深邃的哲学意蕴和崇高的人格追求,不仅在校内深入人心,亦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这八个字,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山东大学百余年来治学与育人的核心精神。它并非诞生于建校之初,而是学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结晶。“学无止境”源自中国古代对求知探索永不停歇的执着精神,强调知识的广博与深邃没有边界,激励师生保持谦逊、开放和持续进取的学术态度。而“气有浩然”则语出《孟子》,象征着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正直之气,体现了对理想人格、道德情操和社会担当的崇高要求。将二者结合,使得这一校训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追求,升华为一种“学问”与“人格”并重、 “求知”与“修身”统一的完整教育理念。它深刻反映了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在继承齐鲁大地深厚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回应现代大学使命的自觉。追溯其历史,校训的正式确立过程本身,就是山大人对自身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凝练和再确认的过程,是学校精神实现现代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因此,深入理解“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内涵与历史,对于把握山东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山东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一、 校训文本的语义解析与文化渊源

山东大学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由两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每个短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同时又与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紧密相连。

“学无止境”的哲学意蕴“学无止境”一词,直观地表达了知识探索的无限性。它并非山东大学独创,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对学习的基本认知之中。《礼记·学记》中便有“学然后知不足”的论述,荀子《劝学篇》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学不可以已”,强调了学习是一个永不停滞的过程。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和扩展,因此,任何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而言,都只是沧海一粟。“学无止境”首先是一种对知识的态度,它要求学者破除自满,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山东大学的语境下,这既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鞭策,鼓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致力于原始创新;也是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打下扎实基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被一时的成绩所局限。它体现了大学作为知识创造与传播核心机构的本质特征——永远面向未来,永远处于探索的前沿。

“气有浩然”的人格理想“气有浩然”直接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进一步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里的“气”并非指物质性的空气,而是一种精神性的、道德性的力量和气概。“浩然”形容其盛大、刚直、崇高的状态。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是通过长期秉持正义、积累道德行为而培养出来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它包含了几层核心要素:

  • 正直不阿:坚持真理和原则,不屈服于外在压力。
  • 胸怀博大: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 道德勇气:在面对不公和邪恶时,敢于挺身而出,坚守道义。
  • 内在充盈:这种气概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
将“气有浩然”作为校训的一部分,表明山东大学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置于核心地位。它要求山大学子不仅要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要成为道德的践行者、社会的栋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学无止境”与“气有浩然”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治学”与“修身”的完美统一。一方面,无止境的求学问道需要有浩然之气的支撑。没有崇高的理想、坚韧的毅力和正直的品格,很难在漫长而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持之以恒、抵御诱惑、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浩然之气的养成也离不开广博而深入的学习。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问过程,才能明辨是非、提升境界,使内心的浩然之气得以滋养和壮大。一个只有知识而缺乏德行的人,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一个空有抱负却无真才实学的人,也难以担当大任。山东大学的校训正是强调了这种“才”与“德”、“知”与“行”的并重,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种理念与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传统一脉相承,也契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山东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01年成立的山东大学堂。在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虽历经分合、迁址,但追求卓越、培育英才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校训的正式确立,是学校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早期的精神积淀与表述探索在建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山东大学并没有一个官方统
一、固定不变的校训表述。学校的精神传统却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凸显。山东大学堂创办之初,即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这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宏阔气魄。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学校深受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重教、尚德、务实、担当等精神的浸润。学者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学子们心系天下的爱国热情,共同构成了山大精神文化的底色。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明确凝练校训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工作。山东大学也在此背景下,开始系统总结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精神特质。

新世纪的文化自觉与正式诞生进入21世纪,山东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学校的学科布局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在融合不同校区文化、凝聚新山大共识的过程中,确立一个能够代表全体山大人共同价值追求、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校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此事,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和征集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校友共同参与。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这一组合因其深刻的内涵、典雅的形式以及对山大历史与精神的高度概括性,最终脱颖而出。校训大约在21世纪初(具体而言,广泛被官方确认和使用是在2002年前后)正式确立,并迅速在学校各个场合、各类标识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宣传,成为山东大学崭新的文化名片。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与弘扬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大学日常办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山东大学通过制度建设、环境熏陶、行为引导等多种方式,将“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精神内化于学校的血脉之中。

在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中的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大学致力于构建鼓励探索、激发创新的教育体系。学校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呼应“学无止境”的要求。
于此同时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通过课程、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涵养其“浩然之气”。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校倡导“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扎实学风,鼓励教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体现了对知识无限疆界的开拓精神。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这正是“气有浩然”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具体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营造中的体现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是熏陶、浸润学生的重要载体。山东大学的校区规划、建筑命名、景观设计都注重体现其文化品格。
例如,中心校区有“大成广场”、“稷下湖”等富含文化意蕴的景观,时刻提醒师生不忘传统、追求卓越。学校定期举办“稷下风”讲坛、“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于此同时呢,大力表彰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树立道德和学术的榜样,让“浩然之气”在校园内蔚然成风。校训碑、校训石成为校园内醒目的文化符号,时刻警示和激励着过往的师生。

对师生校友行为的指引与凝聚作用校训最终要落实在每一个山大人的行为上。对于教师而言,校训要求他们既是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品德高尚的“人师”。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座右铭,指引他们既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修养个人品德,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遍布全球的广大校友而言,校训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纽带和身份标识。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学无止境,气有浩然”都代表着山大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激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进取、贡献社会,维护母校的声誉。许多校友在事业成功后回馈母校、提携后学,正是这种“浩然之气”的延续和彰显。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当今知识爆炸、社会变革加速的时代,山东大学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愈发彰显出其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资源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载但真知灼见未必增多的时代。各种思潮激荡,价值观多元化,“学无止境”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避免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于此同时呢,社会竞争激烈,诱惑增多,坚守道德底线、保持人格独立变得尤为重要。“气有浩然”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内在定力,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守原则、勇担责任。这对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塑造大学特色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山东大学的校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齐鲁风格和山大特质。它使得山东大学在全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能够清晰地标识自身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取向。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吸引优秀的师资和生源,提升学校在国际交流中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贡献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学无止境”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知识进步,直接贡献于经济社会发展。“气有浩然”则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当一代代具备“浩然之气”的山大人走向社会,他们所带来的正能量将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民族精神的弘扬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校训不仅是山东大学的内部准则,也体现了大学作为社会灯塔的崇高使命。

山东大学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辩证的思想内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已然成为这所百年学府灵魂的象征。它源于历史,关照现实,指向未来。它既是对过往山大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当下办学实践的指引,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鼓舞全体山大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步,在涵养德性的修炼中不断提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83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06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