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华东师范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华师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1951年创立以来,便承载着振兴新中国师范教育与人文社科研究的时代使命。它并非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而是一所深刻烙印着海派文化开放包容精神、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文理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演进紧密交织,从初创时期整合沪上名校精华奠定高起点,到改革开放后锐意进取,跻身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再到新时代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华东师大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其对教育强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卓越贡献。学校始终坚持“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不仅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领域享有盛誉,被誉为“教师的摇篮”,更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品格与文化气质。其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更为其注入了开放的视野与创新的活力,使其成为汇聚英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纵观其七十余载校史,华东师范大学的成长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与中国教育事业和上海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演进史。华东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坐落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为显著特色,同时是一所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目前主要拥有两个校区:中山北路校区闵行校区。中山北路校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历史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拥有多座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承载着学校的文脉与传统。闵行校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是学校新世纪发展的重要基地,校区现代化设施齐全,规模宏大,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个校区功能互补,共同构成了华东师大现代化、国际化办学的基础框架。

在学科建设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育学、地理学、生态学、统计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软件工程等领域,学校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尤为突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国际公认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学校已有多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全球前1‰,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学术竞争力。

师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核心支撑。华东师范大学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一大批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注重营造尊重学者、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确保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卓越品质。

在人才培养上,华东师范大学秉持“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是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院校,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师资。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设有多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已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华东师范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重点研究基地。在认知神经科学、绿色化学、河口海岸学、城市发展、教育决策咨询、软件工程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学校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国际化是华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学校与世界众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师生交流、合作科研和联合培养项目。学校设有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校园国际化氛围浓厚,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谐、创新的校园风尚。学生社团活动活跃,学术讲座、文化节、体育竞赛等各类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华东师范大学校史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流长,其创建和发展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历程紧密相连。追溯其前身,可至近代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以及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沪上及周边高校的部分系科,这些学术血脉的汇流,为华东师大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和文化底蕴。

初创与早期发展(1951年-1966年)

1951年,伴随着新中国建设对高等师资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等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下,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为主体,同时并入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教育、中国语文、化学、生物等系科,正式组建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标志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任校长由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孟宪承担任。

建校之初,学校即确立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方针。汇聚了来自多所名校的知名学者,如孟宪承、吕思勉、许杰、刘佛年、张耀翔、常道直、肖孝嵘、孙泽瀛、李春芬、陈彪如等一大批学术大师,迅速在文史、教育、心理、地理、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优势。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确立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学校的基本任务是:

  • 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特别是高级中学师资。
  •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 承担高等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进修任务。

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核心,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框架。

曲折前行与恢复振兴(1966年-1990年代)

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华东师范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严重的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破坏,发展陷入停滞。即便在艰难的条件下,部分师生仍坚持学术探索。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华东师范大学迎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学校迅速拨乱反正,恢复招生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重新强调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学校在巩固传统师范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开始积极拓展新的学科领域,顺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要的进展包括:

  • 研究生教育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学位授予体系逐步完善。
  • 一批新兴、交叉和应用学科开始建立和发展,如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经济学、法学等。
  • 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派出教师留学、邀请外国专家讲学成为常态。
  • 198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恢复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标志着其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积累,华东师范大学逐步由一所较为单一的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转型。

重点建设与跨越发展(1990年代-2010年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了快速发展、实力显著提升的关键时期。

1996年,学校通过预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这为学校在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宝贵的资源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这标志着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提升。“985工程”的建设,使学校有更多资源汇聚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实现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包括:

  • 闵行校区建设与启用: 为适应学校规模扩大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位于闵行区的现代化新校区于2000年后开始规划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闵行校区成为学校拓展物理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 学科布局优化: 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保持教育、地理、心理、中文、历史等传统优势学科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经管法、艺术等学科,形成了更为综合、协调的学科生态。
  • 科研实力跃升: 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 国际化进程加速: 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合作深化,共建研究机构,合作办学项目稳步推进,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声誉日益提升。
新时代与“双一流”建设(2017年至今)

2017年,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华东师范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其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三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为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的发展战略更加聚焦于:

  •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积极探索新时代教师培养新模式,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巩固和扩大在教师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
  • 追求学术卓越: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力争在更多领域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 服务社会发展: 深度融入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提供智库支持和解决方案。
  • 深化开放合作: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增强在国际高等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正昂首阔步地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迈进,继续书写其辉煌历史的新篇章。

纵观华东师范大学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初创时肩负时代使命,到改革开放后焕发新生,再到国家重点建设下的跨越式发展,直至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征程,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史。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共同铸就了今日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34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34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