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民族大学有几个校区,有多少人(广西民族大学校区及人数)

广西民族大学作为一所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民族类高等学府,其校区布局与办学规模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该校目前主要拥有两个正式投入使用的校区,即位于南宁市相思湖畔的相思湖校区和坐落于教育园区的武鸣校区,此外,其原师园校区已逐步完成历史使命并移交。在在校生规模方面,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国际学生在内的庞大教育群体,总人数稳定在三万余人。这两个校区共同构成了学校“一体两翼”的办学新格局,相思湖校区作为老校区,承载着学校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学术传统;而武鸣校区作为新兴校区,则代表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现代化办学条件,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物理空间和发展潜力。数万师生在这两个主要校区中学习、工作和生活,共同推动着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民族事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广西民族大学校区与规模全景透视

广西民族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民族大学。要全面了解这所大学,对其校区构成和师生规模的深入剖析是至关重要的切入点,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能力、资源分配和未来发展战略。


一、 校区布局:从相思湖畔到武鸣新城的“一体两翼”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区演进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学校的发展扩张史。目前,学校形成了以相思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为两大核心主体,协同发展的办学空间格局。


1.相思湖校区(本部校区)

相思湖校区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88号,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是学校的创始地和本部所在地。该校区历经多年建设,是其历史最悠久、功能最齐全、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校区。

  • 功能定位:作为学校的主校区,相思湖校区主要承担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留学生以及继续教育学生的培养任务。学校大部分的党政管理机构、主要学院和科研机构均坐落于此。它是学校行政办公、学术科研和国际交流的核心。
  • 建设与设施:校区占地面积广大,校园内绿树成荫,湖泊环绕,环境优美。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等完备的基础设施。图书馆藏书丰富,是广西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 文化象征:该校区见证了广西民族大学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校园内的许多建筑和景观都承载着历届师生的共同记忆,是学校精神与文化的主要传承地。


2.武鸣校区(新校区)

武鸣校区位于南宁市武鸣区南宁教育园区内,是广西民族大学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长远发展需要而规划建设的新校区。它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 功能定位:武鸣校区主要承担低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和通识教育,旨在打造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许多学院的本科
    一、二年级学生在此学习生活,之后根据专业需要前往相思湖校区。
  • 建设与设施:作为新建校区,武鸣校区在规划上更具前瞻性,硬件设施更为先进。拥有全新的智慧教室、大型实验室、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和舒适的住宿条件。其规划设计和建筑风格体现了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 战略意义:武鸣校区的启用极大缓解了相思湖校区的办学空间压力,为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优化专业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


3.师园校区的历史沿革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民族大学曾拥有一个名为“师园”的校区,主要用于独立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办学。
随着国家关于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推进,相思湖学院已成功转设为独立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南宁数字科技学院,并迁至新址办学。原师园校区已逐步移交或作其他用途规划,不再作为广西民族大学的主要教学校区。这表明学校的校区布局正处于动态优化和调整之中,更加聚焦于主体办学能力的提升。


二、 人员规模:三万余师生共筑学术共同体

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规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是一个由三万多名师生员工组成的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其人员构成体现了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学生总数与结构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超过三万人。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内部有着清晰的结构层次:

  • 本科生:本科生是学生队伍的主体,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绝大部分。他们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的多个本科专业中。
  • 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学校拥有多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形成了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群体是学校科研创新的生力军。
  • 国际学生:依托地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区位优势和民族学、东南亚语言学等特色学科优势,广西民族大学吸引了大量来自东盟各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留学生来校深造。他们是校园文化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预科生与继续教育学生:学校还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提供桥梁。
    于此同时呢,还通过继续教育学院等形式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服务。

这三万余名学生根据专业划分和培养方案,被合理地安排在不同的校区学习和生活。
例如,武鸣校区主要以大
一、大二本科生为主,而相思湖校区则集中了高年级本科生、全体研究生和留学生。


2.教职工队伍

要支撑起三万多名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必须有一支规模相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广西民族大学的教职工总数达两千余人,他们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

  • 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是教职工队伍的核心,他们 directly 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并包括一批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许多教师在学习、东盟小语种、民族艺术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
  • 行政管理与教辅人员:包括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干部、辅导员、图书馆员、实验技术人员等。他们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与保障。
  • 工勤技能人员:负责校园的维护、安保、后勤服务等工作,是校园正常、安全、有序运行的坚实基础。

这支庞大的教职工队伍分布在两个校区,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和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协同工作,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


三、 校区与规模的协同效应:机遇与挑战

多校区办学和数万人的规模,既给广西民族大学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机遇,也对其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带来的发展机遇

  • 资源扩容与条件改善:武鸣校区的建设直接带来了教学、实验、生活面积的巨大增长,生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办学硬件条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学科拓展与优化:更大的空间意味着可以设立更多的新专业和新学院,尤其是在需要大型实验场地或特殊设施的工科、艺术学科等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余地。
  • 规模效益提升:在校生数量的稳定增长,带来了规模效益,使学校在争取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社会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
  • 校园文化多元化:不同校区可以形成各有侧重的文化氛围。相思湖校区的沉稳厚重与武鸣校区的朝气蓬勃相互映衬,丰富了学校的整体文化内涵。


2.面临的管理挑战

  • 跨校区管理成本:两个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这增加了通勤成本、时间成本以及行政管理上的复杂度。如何确保两个校区在管理标准、服务质量、信息传达上保持一致和高效,是一个重要课题。
  • 资源均衡配置:如何在新老校区之间合理配置师资、设备、图书等软硬件资源,避免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局面,需要精细化的规划和安排。
  • 师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学生而言,在不同学习阶段转换校区,可能需要重新适应环境。对于教师而言,跨校区授课也成为常态。如何增强多校区格局下全体师生对“广西民大”统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
  • 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避免两个校区仅仅是物理上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功能互补、学科交叉、文化交融的深度融合,真正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考验着学校决策层的智慧。

总而言之,广西民族大学通过相思湖与武鸣两大校区的布局,支撑起了其三万余名师生员工的学术事业与梦想。这种“一体两翼”的格局是学校过去发展的成果,更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如何高效运营好多校区体系,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克服管理挑战,将直接决定着广西民族大学能否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履行其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光荣使命。学校的未来发展,必将在这一坚实的物理和人口基础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82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7479s